•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原来的“非农业户口”与“农业户口”有哪些差别?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8 07:32:22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原来的“非农业户口”与“农业户口”有哪些差别?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自在入心入梦】的最佳回答:

谢邀!我是入心入梦,谢谢你阅读,关注我,了解过去有关户口的那些事。

你问原来的“非农业户口”与”农业户口”有哪些差别?我来为你回答:

一是粮食供给渠道不同。原来的农业户口就是农民,过去的农民,一生下来就只能生活在村里,没有特殊情况,一个人一辈子都不会出远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生产队农田劳作,夏粮和秋粮收获之后,在卖了公粮、余粮,留足了种子粮和储备粮后,按人头和公分分配给每一家,作为全家人一年的口粮。非农业户口,俗称是“吃商品粮的”,凡是父母或母亲是非农业户口的,子女出生后就可以入非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口粮和食用油由国家统一供给,不同的人群供给标准不一样,例如国家干部供粮标准是每月每人 29 斤,国家职工的供粮标准是每月每人 30 斤等,一个人一月的食用油是半斤,这个数量只是一个指标数,非农业户口的人购粮油时需要现金支付,没有钱也是买不成粮油的。

二是就业的政策有区别。那时的农业户口,不存在就业的问题,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有多少人都可以容纳,那就是到农业第一线,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当然,农村户口的也有走出农村的机会,例如参军,那时候,部队可以在士兵中直接提拔干部,也可以转为志愿兵,军转干部和志愿兵到地方都可以安排工作。有的年份也会根据需要在农村招工,选拔工农兵大学生。非农业户口的人,年满十八周岁没有参加工作,被称为待业青年,劳动部门会有计划的安排她(他)们就业。1968 年 12 月开始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都是非农业户口。

三是社会地位也有差别。八十年代之前,农村还比较贫穷,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以下,也可以说是缺衣少食,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农民,成了社会的低收入人群,城乡差别非常的明显,农业户口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非农业户口家庭,由于大都有固定的工作,商品粮供给有保证,在农村人普遍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这些人不但能吃饱饭,还能吃上麦面馍。那时候的农村人,普遍存在向往城市生活的思想,特别是年轻人,都希望通过招工招干农转非,脱离了农村,就等于找到了出路,改变了命运。当时,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能找一个非农业户口姑娘就是高攀。

【图片来自网络,欢迎阅读,谢谢你关注我!】

【2】、来自网友【飞猪流云 083】的最佳回答:

这一现象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农业户口"是自己种地搞饭吃,"非农业户口"是国家负责给饭吃。至于有哪些差别,在当时几乎可以说是"上人"与"下人"的差别。那个年代里"农转非"是生活在农村的农业户口人家的几代人的梦想,尽管多数可望不可及。本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生人,祖辈农民,高中毕业后留校任民师,由此接触到了更多的"非农业户口"人员,之间落差感同身受。简单说,与他们站在一起就是低人一等,"转非"是当时的最大梦想,因为一旦有了“他",可以更加自如地处理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就业、政治进步、经济地位、社会价值乃至个人尊严和婚姻问题等。幸好,没几年邓公高瞻远瞩,恢复高考,一举改变。记得当年老师给我们学习(复习)鼓劲时就说,考中(可以转非)与否是吃馒头(国家粮)和窝头(农业粮)的分水岭,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土猪"们能否拱到“白菜"。在当时,不少人为了“转非"可谓招数使尽,花样百出,如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子女照顾,以"农"代工、代干然后"转非",当兵提干、志愿兵,后来老职工子女"接班"以及各种关系户安插。等等。凡是有条件的都往里挤,一旦挤入成功,国家集体的各种优质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母鸡"立马变为"彩凤凰"。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