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明末清初吴三桂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为帝?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8 20:36:17 4次浏览

关于问题明末清初吴三桂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为帝?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公子品史】的最佳回答:

清初的吴三桂在被清王朝封为平西王后,势力很大,可以说在他的封地平西王府的云南,一手遮天,连清朝委派此地的官员也必须要通过吴三桂的同意才可以,不然就算来了,吴三桂也有办法把你赶走。这也成为了日后对付吴三桂的一个理由。吴三桂后来选择反清复明,而不选择去攻入越南,主要是越南和中国情况不同,当时的越南地方很小,面积连云南都不如,不值得吴三桂这么做。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吴三桂画像

越南的情况

当时的越南本地已经有了统治的政府了,当时统治越南的黎朝,名义上统一全国,但越南继续分裂,北部由郑氏家族控制,南部则由阮氏家族控制,两大家族不断发生战争,为了争夺王国的真正统治权。而名义上的共主—后黎朝皇帝则完全是傀儡,处于郑氏控制之下。所以。吴三桂如果要攻打越南的话还要先镇压越南本地两股的军事力量,这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可以,而且即使你占领了越南,还要面临着当地人的反抗。越南毕竟和中国差距太大了,如语言、风俗习惯、气候等等都不同,所以对于吴三桂来说是不值得的。

三藩叛乱图

并且当时的越南地处热带地区,经常面临有台风暴雨的袭击,当时的气候潮湿炎热,很容易诱发疾病,很多地区都属于未开发的地区,没有什么人,也没有道路。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吴三桂是不会考虑进攻越南的,因为太得不偿失了,不值得为了这么一小块的地方大费周折,还要搭上许多将士的性命。况且偏安一隅当个土皇帝,并不是吴三桂的志向,他在云南当平西王比当这个越南皇帝好太多了,真的是不值得他这么做。

康熙皇帝剧照

吴三桂的打算

在清朝进入康熙统治时期,吴三桂已经从种种情况发现了朝廷要对付自己的迹象。他本人也早有反清的打算,所以在他当平西王的期间积极在当地招兵买马,扩张自己的军队,对于朝廷的旨意很多都不当回事,依然我行我素,可以说在云贵一带真的是权势滔天,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最后他的目标就是想推翻清朝自己做皇帝。

清军和三藩战斗地图

清廷真正开始对付吴三桂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 年)春。当时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而后,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准。在当时的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也不得不假装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望朝廷能够慰留他不撤藩。可是对于吴三桂的真正想法,康熙皇帝是非常清楚的。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同时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出专使到云南传达圣旨,雷厉风行地布置一系列撤藩事宜。同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反清。

吴三桂铸造的铜钱

一开始的时候,吴三桂提出的“兴明讨虏”的口号还很吸引人的,很多明朝的遗老和地方势力都纷纷起来参加吴三桂的军队一起反清,可以说是气若破竹,一路攻城略地占领了很多地方,其他二个藩王也纷纷的起兵反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吴三桂真正的面目开始暴露出来,他是想自己做皇帝而不是重新建立明朝。这样的情况使得很多明朝的遗老们开始退出,转而不再帮助吴三桂。

平叛的清军剧照

康熙十三年(1674 年)十一月初五,吴三桂在攻克湖南衡阳后称帝国号“大周”,册妻张氏为皇后,孙吴世璠为皇太孙,加封文武,百官颁制新历,铸“昭武通宝”等新朝钱币。时间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 年),当时衡州酷热,吴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虑过重,肝火过盛,便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阳)皇宫驾崩,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在吴三桂死后战事开始有利于清廷,三藩的叛乱越来越不得人心,最终于康熙二十年(1681 年)底,清军攻克昆明,吴世璠被逼自杀,剩余众人全部投降,自此三藩之乱才宣告平定。

综上所述,吴三桂不打越南,而起兵反清,最主要就是越南太小,文化差异巨大,攻打费钱费力不值得,他真正想的是自己打下中原做皇帝,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2】、来自网友【垂死于故梁】的最佳回答:

关于吴三桂的功过,史学界争议不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吴三桂是个人物。在投降清朝之前,吴三桂人生际遇非常好,可谓春风得意,官运亨通;在叛变明朝后,吴三桂做错了很关键的一件事,杀错了一个人,最后导致三藩起义失败。

1673 年,吴三桂起义,杀巡抚朱国治,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令部下“蓄发,易衣冠”,起兵云南。直到 1681 年,三藩起义最终失败。后来,清朝给的定义是:三藩之乱。

在史学家眼里,应该这么描述:“清朝同撤三藩的决定粉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

于是,吴三桂气急败坏,通过各种手段让清廷停止撤藩,结果遭到拒绝。最后,与心腹将领密谋发动叛乱。

在《康熙王朝》中,吴三桂贪念权贵的丑恶形象跃然荧屏。后来,杀了大气凛然的云南巡抚朱治国,祭旗造反。

姑且不谈朱治国在江南有“朱扒皮”之称,贪得无厌,在吴三桂杀他的时候,也没有大气凛然,而是磕头求饶。但说康熙要求撤藩的行为,算不算违约呢?要知道,开始让吴三桂卖命时,清王朝可是封他为平西王,给了他藩王权位。

另外,关于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至今仍有人说民国违约。如果对比吴三桂、明朝投降宗室等的遭遇,可以得出一条结论:只允许满洲权贵违约,不允许别人违约。更何况,溥仪复辟本来就违约在先。

1673 年,吴三桂正式起义。在战争之处,吴三桂势如破竹,当时满八旗已经腐朽了,不堪一用。

只是,除了吴三桂战略部署有大错误之外,吴三桂还有一个伤心之处,即很多汉人也不支持他,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按理说,当时汉人备受满人压迫,矛盾尖锐,吴三桂起义,不说一呼百应,但至少响应者应该很多。

然而,当吴三桂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华夏之乾坤”旗号时,很多汉人却冷眼旁观。当然,那些汉人不支持他,也不支持清王朝,属于两不帮。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就和吴三桂错杀一个人相关。

1662 年,缅甸将永历献给吴三桂。随后吴三桂上书,称如果将永历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夺的危险。经过清廷批准,在当年的 6 月 1 日,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

在这里不得不说吴三桂很愚蠢,这种脏手的事情,别人恨不得扔掉,但吴三桂却硬要拦下来。永历即便再无能,但也是南明的皇帝。对清廷来说,很希望吴三桂亲手杀掉永历,这样吴三桂就更不可能回头了。

果然,吴三桂杀掉永历之后,被各地抗清义士彻底恨上了。坦率的说,吴三桂正是从这个时间开始,才让明朝遗民看清了真相,对他也不再抱有丝毫幻想。当吴三桂起义时,很多汉人才冷眼旁观。

吴三桂在投降清军之后,一直帮助清军攻略西部地区。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相比东南地区的四处屠城,吴三桂的部队几乎没有屠城。同时,由于吴三桂曾经正统的大明官兵身份,以及手握重兵。所以,士绅对他重新反正的期望很大。

然而,当吴三桂绞杀了永历的那一刻起,就彻底和大明遗民划分了界限,不可能再得到明朝遗民势力支持了。

1678 年 10 月 2 日,吴三桂去世,这对吴氏集团的打击很大。他死后三年,吴氏集团起义彻底失败,康熙开始了他的神话之路。

列为读者朋友们,如果吴三桂不杀永历,你认为联合明朝遗民的实力,吴三桂能翻盘吗?

清史学家说,“当时民族矛盾早已下降为次要矛盾”,那个时代有几家几户的汉人,没有人死在清兵手里?在这种情况下,说民族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岂非信口开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