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武松在张青处得了行者服装后就一直当自己是行者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15:05:57 4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武松在张青处得了行者服装后就一直当自己是行者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武松化妆成行者后,认为这个身份对他很重要,可以保命。

在水浒众多人物中,除了李逵以外,可以说武松的罪最大。

武松血溅鸳鸯楼,杀了蒋门神、张团练和张都监一家,另外还有蒋门神 2 个徒弟和 2 个差役。

这次一共杀了 19 个人。

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武松当然是必死无疑了。

就算放在今天,也属于特大案件,绝对是公安部年度十大督办案件。

所以,当时对于武松追捕远远超过其他人:城里闭门三日,家至户到,逐一挨查,五家一连,十家一 保,那里不去搜寻。知府押了文书,委官下该管地面,各乡,各保,各都,各村, 尽要排家搜捉,缉捕凶首。写了武松乡贯、年甲、貌相、模样,画影图形,出三千 贯信赏钱。如有人知得武松下落,赴州告报,随文给赏;如有人藏匿犯人在家宿食 者,事发到官,与犯人同罪。遍行邻近州府,一同缉捕。

这种情况下,武松想要自保,就只能去二龙山入伙做土匪。

但从这里到二龙山,需要行走很远,沿途的关卡很多,武松脸上是有金印的,几乎不可能避过去。

所以,在张青帮助下,武松伪装成头陀。

其实,头陀不难伪装,关键在于那张度牒。

在宋代,正式僧人都必须有度牒,这是国家严格控制的。而那个被孙二娘他们害死的头陀就有度牒,而且他的年龄和相貌和武松比较接近。

这样一来,武松就很容易借此躲过去了。

后来上来二龙山以后,武松也不是就在山上不动了,还需要经常下山执行任务。

由于鲁智深是僧人,武松伪装成行者同他结伴,是最合适的,几乎不会被人怀疑。

所以,随后攻打大名府时,武松伪装成行者,到城内作内应。

攻打华州时,武松也是伪装成行者,同鲁智深一起先上了少华山。

而当时武松如此一个大汉,其实是很扎眼的,如果不伪装成行者根本是寸步难行。

所以,武松也就没有改装,一直伪装下去。

【2】、来自网友【绿野萍踪 01】的最佳回答:

有读者认为,施耐庵给梁山 107 人都起了个绰号,唯独到了武松这里就偷懒了,很潦草的把武松叫做“行者”。也就是说,梁山好汉中,只有武松没有绰号。

其实,这种说法不太靠谱。《水浒传》中的绰号,都是根据人物的出身、职业、状貌、经历、兵器等等得来的。关胜的绰号是“大刀”,是他手中的青龙偃月刀。武松绰号“行者”则是其身份的象征,武松就是个行者。若说武松没有绰号,关胜肯定也没有,“大刀”算什么绰号?

关胜以“大刀”为绰号,寓意为此人乃梁山“勇”的代表。关羽在梁山一分为三,宋江象征其“忠”,朱仝象征其“义”,关胜则以关公刀,象征了梁山的“勇”。

既然关胜以“大刀”为绰号,其中深有寓意,那么,武松“行者”的绰号又有什么含义呢?他是不是因为在张青哪里得了一身行者服装,才一直当自己是行者了呢?

武松原本就是个行者

《水浒传》中梁山三十六天罡都是有蓝本原型的,武松在《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七类修稿》中都是三十六人之一。其中,《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武松的绰号都是“行者”。

至于武松“行者”这个绰号的来由是什么,是不是因为杀人之后为了逃命而改扮成行者的,《大宋宣和遗事》没说,也就无从得知了。不过,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却交代了武松绰号的来历:

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这是一首四言赞诗,是古代话本评书惯用的“致语”,专门描述人物、场景和故事的。这首关于武松的赞诗,就交代了武松绰号的来历。

这四句话的大意是,武松原本是在家修行的“优婆塞”,已经受了三皈五戒。但是,武松并没有安分修行,酒色财气样样都来,而且,还要行凶杀人。

“优婆塞”,就是“行者”,男子在家带发修行就叫“优婆塞”。

却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未发迹时,曾经得到襄阳寺僧的关照,一位深通先天神数的老和尚给赵匡胤看了相,便厚赠赵匡胤,指引他去北边发展。赵匡胤按照老僧的话,来到北边,投奔到郭威帐下,开始了发达之路。

赵匡胤建国后,改变柴世宗禁佛灭佛的做法,开创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宗教时代。于是,佛教得以迅速的发展。当时,寺院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出家人可以免除各种差役、徭役,不需耕作,不需从军,犯了罪还可以进寺院躲藏。

于是,佛教迅速扩充,田间少耕夫、军中缺壮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北宋朝廷开始采取限制佛教发展措施。在这些措施中,就对出家年龄不断进行调整,最高时规定男子二十岁才能正式剃度,进入寺院为僧。此前,一律在家带发修行。

据《大智度论》的说法,“自七岁至十五皆称童子”、“凡年十六岁以上应呼行者”。

按照《宋江三十六人画赞》的说法,武松自小便受戒修行,小时叫“童行”,过了十六岁就是“行者”。那么,《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不是完全照搬了龚开笔下的武松呢?

可以说,基本上照搬了,列位看官不妨细读武松的故事,大脉络是不是与龚开所言高度契合呢?尤其是武松杀嫂时所请的四位高邻,就分别暗喻了武松的“酒色财气”。武松喝酒之后便要搞事情,就是龚开笔下的“优婆塞”。

所以,武松的绰号就是“行者”,并不是因为在张青那里得了一套头陀装束便感觉良好,把自己当行者了。

武松与神秘头陀的前世今生

从以上的解读中,可知施耐庵基本上按照龚开的蓝本,写了一个《水浒传》中的武松。这个武松在江湖上的故事里并不是行者,但却也是按照龚开的线索,以“酒色财气,便要杀人”而将武松“打扮”成了行者。

但是,在武松被扮成行者这个情节里,施耐庵写得非常的精细,也非常的古怪。且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武松血溅都监府,二度来到十字坡,然后被张青、孙二娘装扮成行者的细节,领略一番施耐庵笔下的“行者武松”。

书中写道,武松在十字坡将息了三五日,因为官府追查得紧,张青、孙二娘便与他商议去哪里投奔逃命。武松举目无亲,无处投奔,张青便想到了二龙山。

菜园子张青之所以想到二龙山这个去处,其中大有缘故。原来,孙二娘曾经麻翻了花和尚鲁智深。幸亏张青及时赶到,鲁智才避免了被肢解的危险。张青救下了鲁智深,花和尚便去往二龙山,占据了宝珠寺。

此处要特别提一笔,张青之所以能够救下鲁智深,施耐庵是设有伏线的。张青的绰号是“菜园子”,鲁智深则是东京大相国寺管菜园子的,岂不是“下级”救了“上级”吗?这其中,还有一条暗线,说的是张青做了花和尚的指路人,鲁智深的正果里有张青的一份功劳。

梁山好汉的绰号具有如此功效,武松的“行者”绰号自然有其深刻的含义了。

张青建议武松去二龙山,是个好主意,但如何能够躲过官军盘查呢?孙二娘便想到了那个被麻杀的头陀。母夜叉说,这个头陀被杀之后,留下了一套完整的装束,尤其是一对镔铁雪花戒刀:这刀时常半夜里鸣啸的响,叔叔前番也曾看见。

武松即将来到十字坡,戒刀便夜里啸鸣,说明了什么呢?那个神秘头陀的遗物中,还有一串一百单八颗人顶骨数珠,合乎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对应着梁山一百单八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武松穿上头陀的装束,感叹道:“却一似与我身上做的”。张青、孙二娘也不住的喝彩:“却不是前生注定!”武松一身行者打扮,大摇大摆的告别了十字坡,张青、孙二娘却在背后夸赞道:“果然好个行者!”

武松原本就是行者,与神秘头陀本是一体。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把武松的蓝本原型一分为二,“优婆塞”的故事便交由神秘头陀隐藏,武松杀人到极致,俗缘将尽,便回归本真。果然如张青、孙二娘说的那样,是“前生注定”。

施耐庵以武松的话,悄然隐藏着神秘头陀与武松之间的关系,那身衣服就是为武松定制的。《水浒传》中没有交代武松的身高,而凭这身“却一似与我身上做的”直裰,就可判断武松也是“长七八尺一条大汉”。

武松原本就是头陀,不是因为在张青处得了行者服装后就一直当自己是行者了。

行者武松回归本真

十字坡武松穿上原本属于他的头陀装束,一路直奔二龙山。来到孔家庄时,又遇到了宋江。

宋江因为厚爱武松,便劝他一起去投奔花荣。此时,武松显得十分低调,语气中充满了出家人对世俗的厌倦,以及人生的顿悟。武松说:

哥哥,怕不是好情分,带携兄弟投那里去住几时!只是武松做下的罪犯至重,遇赦不宥,因此发心,只是投二龙山落草避难。

没做行者的武松,何尝有如此觉悟?酒色财气,快意恩仇,杀人如麻,哪曾有过悔过之心?想当初,为了报复张都监栽赃陷害,手持钢刀连杀一十五人,更多的无辜死在了武松的刀下。此时,因为回归本真,才自知罪孽深重,难以得到宽恕了。因而,一心要去二龙山落草。

武松为何要去二龙山,而不愿继续追随宋江了呢?“阴谋论”认为,武松此时便看透了宋江。这就奇葩了,武松刚刚回归本真,难道就修得了智真长老的功果,能够一眼看到未来?

武松接着说:

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假如说武松能够一眼看穿宋江,那就得反看“阴谋论”了。武松要招安,宋江则肯定是要造反的,所以,“阴谋论”说武松与宋江志不同道不合,不愿随宋江去清风寨,而要去二龙山落草避难,等待招安了。

其实,武松一心要去二龙山,并不是与宋江分道扬镳,而是真心实意的去做行者。因为,二龙山上有一座宝珠寺,不正是“优婆塞”期满之后,正式出家了吗?

做行者之前的武松,本来就是个行者,是神秘头陀的一个江湖分身,按照龚开所说的“酒色财气,便要杀人”来演绎蓝本故事。因而,行者服装只是唤醒了武松的本真而已,并不是因为这套服装给了武松装逼的模样。

行者武松行者无疆

武松一心要去二龙山,宋江也不再相劝,临别之时,宋江告诫道:

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 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鎗,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 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可以记心。

不得已引用这么一大段原文,因为宋江的话实在有点感人。我绝不赞同“水浒阴谋论”,而十分感动宋江对武松的劝诫。宋江的这番话,与智真长老对鲁智深正果的“预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的就是武松日后的“正果”。

智真长老是佛家高僧,引导了梁山的一大佛家弟子。但这件事不能光佛门一家干了,梁山另一大佛门弟子就得由道家的“天魁星”来劝诫了。因为,鲁智深、武松虽然入了佛门,但他们却上应道家星煞,是道家的“妖魔”。武松还将与一百单八将一起“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那串数珠便是凭据。

这串数珠,原本也是暗示就是武松的,神秘头陀怎么能上应北斗星煞呢?武松才是一百单八将之一呢。所以,神秘头陀就是《水浒传》中暗藏的武松的分身,武松做行者,就是张青、孙二娘说的“前生注定”。

宋江一见武松,犹如智真一见鲁达那样,都断定他们必定有英雄的“正果”。我曾经多次解读过智真长老赠予鲁智深的四句偈子,花和尚的正果就是在抗金保境中为佛门立下不世之功。

《水浒传》中有除了武松有“日后但去边上,一刀一枪”搏取功名的伏笔外,还有杨志发过这样的誓愿。因而,武松上二龙山落草大有深意。一方面是入宝珠寺正式修行,另一方面与杨志会合,这两人必定是要去边上杀敌报国的。历史真实中,“招安巨寇”就是一个抗金英雄。

《水浒传》后来的故事,确实写到了武松、杨志联手打击金兵的英雄事迹。这段故事就是宋江率领梁山好汉荡平曾头市。

上了二龙山的武松,牢记宋江的劝诫,再也没有狂饮烂醉,酒后搞事情了。也没有再枉杀一人,真正做了行者。但是,在打击金兵的战斗中,武松却没有放下屠刀,而是与鲁智深一道攻打曾头市的正东大寨。

史文恭何等将才,听说正东大寨是鲁智深、武松攻打,立即调兵遣将强化防守。

梁山总攻开始后,鲁智深、武松紧紧追击曾头市的另一个汉奸苏定,在正北大寨与杨志会师。这就是武松将成为抗击英雄的预写伏笔,而且,施耐庵没有让苏定死在武松的戒刀下,以乱箭射死了一个金国的汉奸。

这就是《水浒传》中的行者武松,行者无疆,杀敌报国,是真正的大英雄。

无论续书怎么污蔑武松,都不能抹杀好汉武二郎的英雄形象。而这个英雄并非一出场就是英雄,他就是一个“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行者,行者修行,替天行道,才是真正的大英雄。武松绝不是因为得了张青的一套行者服装,才提升“逼格”的。

最后,解释一下为何有人说武松没有绰号

容与堂本《水浒传》中在武松装扮成行者之后,有一首赞诗,是这样说的:

打虎从来有李忠,武松绰号尚悬空。幸有“夜叉”能说法,顿教行者显神通。

原本,打虎的人是武松,若以“打虎将”做武松的绰号是最合适的。但是,这个绰号却先给了李忠,所以,武松的绰号就一直没有落实。“悬空”并不是没有,而是暂时没有。大概,有的读者误读了这首赞诗,才得出了武松没有绰号的结论。

武松的故事重在“行者”,打虎不过是其江湖上的好汉行为,以“打虎将”为绰号,就不会有英雄的行者。而李忠没有打过老虎,却以“打虎将”为绰号,其中的寓意比武松的绰号还要深刻。甚至,还要“吓人”。

至于李忠的绰号有何深意,是如何“吓人”的,得另做文章来解读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