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古人说“天圆地方‘‘指的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02:35:05 2次浏览

关于问题古人说“天圆地方‘‘指的是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子皮 o】的最佳回答:

什么是“天,”

天字,《说文解字》:颠也,至高无上 ,从一大。需要注意的是《说文解字》用的天字是篆文,而天字是周人创造的,诞生于殷商末期西周初期。当时的文字一般是甲骨文或金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上的文字,它的形象比较生硬、直线、角度分明,主要用于占卜纪事。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它的形象更加流畅、圆润,主要记录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如祭祀、赐命、征伐、围猎和契约等事情。相对来说金文比甲骨文更加原始更加能表达创造者的意图。大概我们唯一能想到的与天有关的商朝历史记录就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事实上是西周的诸侯国宋国祭祀殷商祖先撰写的。

‘天’字下半部类似于金文中的‘大’字,上半部是一个圆,学者一般认为下半部代表正立的人,圆圈突出头部以此表示头顶的天空,但是这种解释可能并不完全准确

首先大小字的字形之间必然存在联系,比如上下之间

左右之间

同理大小二字也应该存在类似的联系

显然,在“小”这个字里,我们无法找不到任何与人有关的线索

在我看来,金文中的“小”字的本义可能代表个体的分散和分裂,而“大”字的本义则可能表示汇聚、融合以及整体性。虽然这个‘大’字看起来像一个正立的人,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可能没有任何关系。

天的本义究竟是什么,或许我们可以在周易里找到解释

乾:元、享、利、贞。那什么是乾

《说卦》:乾,健也。

周易集注进一步解释说:言天之体以健为用,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故圣人则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

换言之,天就是日月星辰的统称,周人正是通过观察它们,总结出大和圆的两个特点,从而创造出“天”这个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孔子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什么是圆,事实上这个“圆”字目前可追溯的最早年代是春秋时期。我认为“圆”通“元”,理由是这样的

首先金文中的“元”字长这样

说文新证解释为:首,人头。这种解释的依据和“天”一样,下半部分是金文的“人”上半部分的黑点表人头,用来强调人的这个部位。坦白说,我很难信服这种类似于幻想的解释。因为这样的解释并不基于逻辑,而是建立在想象之上。文字的创造必定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秩序。再说已经有一个专门表示人头的文字——首了,何必再多此一举呢

元”字的含义是否还有其他解释呢?实际上是有的。它的字形可能指代画圆所需要的规,也就是用规来表示“元”。这种推断的逻辑与“大小”、“左右”、“上下”的类比相似。因为“方”字也是这样的

它的字素是这样的

它是画直角或方行所用到的矩,即用矩来表示方,这应该是没有争议的。

所以我认为用规来表示“元”或者“圆”更合理一些。当然我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性,想证明这种猜想还需要更多的验证。

让我们重新回到周易里边,乾卦:元亨利贞。《子夏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周易集注》进一步解释说乾禀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开通、和谐、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矣。这是揭示了天体运动规律的四个特性的精髓——即凭借对日、月、星辰等的全方位观察,看到它们巨大而圆润,并且在昼夜不停地移动。从而得出天具有四德的结论。

元,圆满与统一。首先圆满意味着完美和完备。在哲学上,圆满指的是无缺无漏、完美无瑕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最终目标和结果。其次,统一指的是一种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分离和差异的统一。例如,在黑格尔哲学中,统一是自我对立的解决,是绝对精神的表现。而在佛学中,统一被理解为涅槃,即人与宇宙的相互依存和一体化。它可以启发人们探索事物之间的共性和相似之处,进而理解宇宙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也引申出初始的状态,本自具足的哲学思想

亨,通也,运动与变化。运动和变化是我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基础。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我们只有通过感知和认识这些运动和变化才能了解世界的本质。

利,和也。和谐与平衡。利我是个体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义倾向。而利他则是个体在关注他人利益时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倾向。利我还是利他,这两种倾向都非常重要,但往往难以平衡。因此我们需要彼此了解,尊重,包容,以达到互利共赢。

贞,固也。本真。宇宙万物的发展和运转,呈现出一独特的秩序和规律。这种固有的秩序和法则,深刻地影响着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演化,决定着它们的发展轨迹和运行轨迹。自然界的万物都遵循这些不可违背的规律和秩序,展现出极其精妙和丰富的变化和运动。这是揭示了天体运动规律的四个特性的精髓——即凭借对日、月、星辰等的全方位观察,看到它们巨大而圆润,并且在昼夜不停地移动。从而得出天具有四德的结论。

元,圆满与统一。首先圆满意味着完美和完备。在哲学上,圆满指的是无缺无漏、完美无瑕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最终目标和结果。其次,统一指的是一种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分离和差异的统一。例如,在黑格尔哲学中,统一是自我对立的解决,是绝对精神的表现。而在佛学中,统一被理解为涅槃,即人与宇宙的相互依存和一体化。它可以启发人们探索事物之间的共性和相似之处,进而理解宇宙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也引申出初始的状态,本自具足的哲学思想

亨,通也,运动与变化。运动和变化是我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基础。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我们只有通过感知和认识这些运动和变化才能了解世界的本质。

利,和也。和谐与平衡。利我是个体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义倾向。而利他则是个体在关注他人利益时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倾向。利我还是利他,这两种倾向都非常重要,但往往难以平衡。因此我们需要彼此了解,尊重,包容,以达到互利共赢。

贞,固也。本真。宇宙万物的发展和运转,呈现出一独特的秩序和规律。这种固有的秩序和法则,深刻地影响着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演化,决定着它们的发展轨迹和运行轨迹。自然界的万物都遵循这些不可违背的规律和秩序,展现出极其精妙和丰富的变化和运动。

什么是天圆地方,在我看来,需要“去天地化方圆”。所谓“去天地”,就是超越对宇宙万物的区别和划分,不再依赖于这种区分,进而认识宇宙万物的对立和统一。然后是不过分依靠外物,不失去自身的本质。

方是圆的分块,圆是方的结合。所谓“化方圆”指的是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遇到的事物,站在或方或圆的角度,通过反复地分解、组合和整理,不断探索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本质。

比如说分封制

公元前 1046 年,武王征服商朝后,掌控了原有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周边的小国,但如何巩固东方的大片土地成为重要问题。于是,他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策略,封赏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到各地,建立了许多诸侯国,作为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这些诸侯国的不仅有助于巩固周王室的地位,还起到了保卫的作用。这里的方即是诸侯国,圆即是周统治的土地。

再比如说宗法制

周王自称天子,是全国的掌权者。除了嫡长子之外,其他的儿子被封为诸侯。对天子来说,诸侯是小宗,但在他们所接管的封地内,诸侯又是大宗。诸侯的儿子和其他亲属则被分封为卿大夫。对诸侯来说,卿大夫是小宗,但在其所统治的地区内,卿大夫又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这里的圆即是周天子,诸侯即是方。相对的诸侯是圆,他的儿子们就是方。

综上所述,我认为天圆地方的释义不依托于单一的物象,而是具体的事物具体分析。即自身站在圆或方的位置,用圆或方的方法解构自身所遇到的事情。

【2】、来自网友【一老沈一】的最佳回答:

(象征盖天“三衡”的北京天坛圜丘)

中国古代,有过三种“宇宙理论”。

分别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天圆地方”,是“盖天说”的简单概括,即所谓“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盖天说”,是中国古人最早的“宇宙理论”。考古资料证明,早到至迟在公元前五千纪,“盖天说”已经很完善了。

距今 6000 多年的新时代时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礼器和图形,清晰地显现了中央凸耸的“璇玑”下“斗形”方脸的神祇,可知当时古人通过天文观象,已经掌握了“天极”“北斗”位置并形成了“天如华盖”或“盖笠”的认知。

(距今 7000 年的新石器时期“璇玑”神祇)

古人如何认定“天圆”。

上古先民观测天象,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确定一个“天上”的坐标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极”。

《吕氏春秋》云:“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极不移。”

作为居于北半球的上古先民,夜观天象,很自然地就望向了北方的星空,选定了“北斗”环绕运行的中心点为“天极”;而环绕运行所画出的“圆”之内的天区。古人称之为“璇玑”。

“璇玑”,在上古“宇宙观”中,不仅被认为是“天极”的中心,而且是中央凸起的绝阴之地。

(璇玑天区示意图)

记录了上古先民天文思想,并作为“盖天说”理论“代表作”的《周髀算经》曰——

“欲知北极枢,旋周四极,常以夏至夜半时北极南游所极,冬至夜半时北游所极,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此北极璇玑四游。正北极,璇玑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极之所游。”

古人发现,“璇玑”中心的“天一”“太一”等星,亮度明显弱于环绕运行的“北斗”,因此想象,“璇玑”是一个凸起的更高更远的天区。

这是“天如华盖”或曰“天如盖笠”观念形成的最初原因。

同样,这也是中国原始宗教中认为至上神“天帝”居于天之最高处“璇玑”的最初原因。

(距今 7000 年新石器时期“二绳”和“亜”字图形)

古人如何认定“地方”。

上古先民认为“天”像个“华盖”或者“盖笠”扣在大地上,那么,大地不也应该是圆形的么?

古人的“地方”概念,并非来自直观观测——观测大地形状,在古代,比观测天空困难难得多。

古人认定大地是方形,其实也是通过观测天象观象授时得出的结论——这就是通过确定“二分二至”而对东南西北的测定。

前面说到了《周髀算经》。“周”,之圆周;“髀”,本义是人的大腿或腿骨。人们最早以“人体测影”,然后,“立表测影”,“髀者,表也”。

古人通过“立表测影”,总结出了“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将“四点”以直线相连,得到了“+”这个符号。东汉许慎说,汉字“十”由此而来——“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古人不仅通过测影掌握了“四季”,还确认了方向。

(春秋时期“亜”字形墓葬)

古人把“+”符号的“一”和“丨”均等加宽,就形成了“亜”字,进而确定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

当“一”和“丨”不停均等加宽,最后,就不再是“亜”字,而成了“囗”形。

距今 7000 年之前的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图形,证明当时的古人,已经懂得由“+”符号,这在《周髀算经》中称为“二绳”,进而扩展为“亜”字图形。

而安徽埠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壬式盘”,则形象地展现了古人“天圆地方”“宇宙理论”的概貌。

(西汉天圆地方六壬盘)

“盖天说”的演进和特色。

“天圆地方”,是上古先民的第一个“宇宙理论”的简单表述,但绝不是全部。

首先,“盖天说”也在演进。

《晋书.天文志》说——

“蔡邕所谓《周髀》者,即盖天之说也。……髀,股也;股者,表也。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曰隤,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又《周髀》家云:‘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这是说,古代《周髀》研究者认为,“天圆”就像“锅盖”一样,“地方”恰似方形平坦的棋盘,天扣在地上。但是后来,人们认为天象“斗笠”,地如扣着的盘子,天和地,都是中高四周低。

这是“盖天说”关于“天圆地方”两个不同阶段的认知。

有学者认为,第二个阶段的认知,是古人关于“昆仑之丘”传说的根源。

其次,“盖天说”对太阳运行的认知。

还是《晋书.天文志》,其曰——

“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勾股重差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者也,故曰《周髀》。”

这是讲,通过“股表”测量,并使用“勾股”计算,得知太阳在天运行,有一个“七衡六间”的“天图”——

这个图,记载了太阳每日运行的轨迹——七个同心圆,是全年十二个“中气”的太阳视运动的日行轨道——内衡为夏至日道;二衡为小满和大暑日道;三衡为谷雨和处暑日道;四衡为春分和秋分日道;五衡为雨水和霜降日道;六衡为小雪和大雪日道;外衡为冬至日道。

七衡中,最重要的是“三衡”——内衡夏至;四衡春分秋分;外衡冬至。可知,“七衡”是“三衡”的细化。

“三衡”,标志着古人对“二分二至”的掌握。中国“三衡”遗迹,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圜丘和三环玉礼器,直到明代北京的天坛圜丘,都是“天圆”“天盖”的象征。

再次,“盖天说”对日月星辰升降起落的解释。

又是《晋书.天文志》:——

“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廻焉。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见;日入下,故不见。天之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是其证也。极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盖也,日朝出阳中,暮入阴中,阴气暗冥,故没不见也。夏时阳气多,阴气少,阳气光明,与日同辉,故日出即见,无蔽之者,故夏日长也。冬天阴气匀,阳气少,阴气暗冥,掩日之光,虽出犹隐不见,故冬日短也。”

古人,还不了解地球自转,所以认为是“天转”;天南高北低,因此,“日入下”就看不见了,其实还在天上;夏日长冬日短,古人认为是阴阳变幻的关系。

“天南高北低”,有学者说,这是共工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神话的根源。

除此之外,“盖天说”,还包含了精细的几何数学计算,前面说到了“勾股”,所以才称《周髀算经》,限于篇幅,不详赘述,但其成就,足令人叹为观止。

(《周髀算经》方圆图和圆方图)

自然,“盖天说”的“天圆地方”,也有自身难以弥合的“漏洞”。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说——

“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yǎn)也。”

“揜”,即“覆盖”,这是说,“天圆”的盖子,总是不能把“地方”的四角都盖住。

于是接着说——

“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

上面一句的质疑,也是后来“浑天说”和“宣夜说”两种“宇宙理论”认为“盖天说”不“圆满”之处,尽管“盖天说”后来让大地也“鼓起来”了,但毕竟还是难自圆其说。

曾子的后一句,讲的是孔子的理解,就已经离开“天文学”而进入儒学经学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