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1 03:34:12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发生在东晋时期的一个典故。

司马家族建立西晋后,没过几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最终导致五胡乱华,而随着晋愍帝司马邺被杀害,西晋宣告灭亡。

而西晋灭亡后,以西晋皇族司马睿为首的大量士族南迁,并在江东地区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史称东晋。

严格意义上来讲,东晋只能算是一个割据政权,此时的北方,已被异族所占据,因此,东晋存在时期,也被称为“东晋十六国”。

而“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个典故,便是发生在东晋刚建立不久。

东晋建立时,琅琊王氏出力极大,其中,晋武帝的女婿、御史王基的儿子王敦,以及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王导,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什么作用呢?当时,晋元帝司马睿刚建立东晋之际,南方的士族乃至平民,对司马睿十分抵触,这么一来,司马睿在南方压根就没啥威望。

没有威望,自然就谈不上稳定统治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敦和王导这对儿堂兄弟,一个积极帮助司马睿笼络人心,招纳南方士族贤士,一个主管军事,对有意颠覆东晋的势力进行震慑和打击。

最终,经过二人的多方奔走,司马睿以及东晋政权,才得以在南方稳定立足,并得到了士族、平民的支持。

也就是说,王敦和王导,是东晋建立过程中的最大功臣。

正因为二人功勋卓著,因此,晋元帝司马睿对二人极为信任和看重,封王导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又拜王敦为大将军,加侍中、江州牧。

至此,王导和王敦这兄弟俩,一文一武,成为东晋权势最大的臣子。

由于二人均身居高位,且掌握实权,因此在当时,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而这从侧面说明,琅琊王氏在东晋的影响力之大。

而身居高位之后,王导还算安分,对东晋忠心耿耿,但王敦逐渐就开始飘了。

比如他渐见专擅,自行选置属下州郡官员,甚至,还往朝廷以及地方上,安插自己的亲信,总之就是,王敦逐渐走上了权臣之路。

本来,晋元帝司马睿就对“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十分不满,心里对琅琊王氏十分忌惮,如今王敦这么一搞,更让他的厌恶情绪加重。

于是,司马睿开始想办法,削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

比如他大力提拔自己宠信的刘隗、刁协等其他士族人士,且对他们言听计从,另外又安排刘隗带兵出镇地方,总之就是,想尽了办法去遏制王敦。

看到司马睿这么做,王敦当然不满了。

因此,在公元 321 年,王敦以讨伐奸臣刘隗的名义,正式起兵,向东晋都城建康攻去,这便是东晋开国不久后发生的“王敦之乱”。

王敦之乱发生后,司马睿也是十分愤怒,对王敦可以说是恨到了极点,除了调兵遣将应对之外,同时还准备同意了刘隗的一个建议。

刘隗啥建议呢?很简单,他提出,为了打击王敦,建议把琅琊王氏留在京城中的家族成员,全部诛杀,以儆效尤。

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晋书·列传三十九》

这么一来,就意味着,王氏家族算是摊上了大事,如果皇帝最终拍板同意,那么琅琊王氏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琅琊王氏成员之一的王导,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本身在东晋建国之初,司马睿对王导还是相当信任的,但随着王敦势大以及独断专行,让司马睿不仅开始厌恶王敦,同时也有意开始疏远王导。

可怜王导,忠心不二,却因堂兄遭到了冷落。

因此,在有一段时间里,王导见司马睿都十分困难,而当他听说皇帝有意诛杀王氏成员时,赶紧就带着自己的子侄们,想进宫向皇帝请罪,同时表达忠贞不二的态度。

但可惜,他并没有见到皇帝司马睿。

而就在他带着一帮人跪在宫门口苦苦等待之际,他的好友,也就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中的“伯仁”来了。

这个伯仁,是指晋朝的名臣周顗(音同已)。

周顗,字伯仁,他早在西晋还未灭亡时,就出任为官,且历来名誉极佳,到了衣冠南渡,也就是东晋建立后,受司马睿器重,继续在东晋朝廷中担任要职。

并且,他和王导之间,交情还算不错。

所以,当王导跪在宫门前,苦苦等待皇帝旨意之际,看到周顗也准备进宫,就赶紧叫住周顗,并提出,希望周顗能替他说些好话,别让王氏遭难。

甚至,王导都摆出了哀求的态度。

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晋书》

王导这话的意思就是,他家族上下百余口的身家性命,就全指望周顗了,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周顗能在司马睿面前美言几句,好让皇帝打消诛杀王氏子弟的想法。

但是,在王导说完之后,一个令他意想不到的场面出现了。

什么场面呢?很简单,就是周顗仿佛没听见一样,充耳不闻,自顾自的直接进了宫,压根儿就没搭理王导。

这给王导带来的感觉就是,周顗根本不想帮他。

这下,就让王导心里犯起了嘀咕,要知道,他和周顗的交情虽说不是极深,但总体上还算不错,怎么今天请他帮忙,居然他会一声不吭呢?

就算是不帮,也不至于这样吧。

而就当王导在就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周顗从宫里又走了出来,而他依旧没有搭理王导。

没有搭理王导倒是没什么,关键是他口中所说的一句话,顿时把王导给气坏了。

只见周顗一边走一边低声说,“今年杀了叛军贼子,换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声音不大,但恰好被王导听见。

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晋书》

这句话,可把王导气坏了,心想好啊周顗,你不帮我说好话也就算了,如今反倒还要借我王家子弟的项上人头,来加官进爵,真有你的。

于是自此,王导就恨上了周顗。

那么这个周顗,真的是不想帮王导说好话,且还要借助王氏家族的人来升官吗?当然不是,其实他想尽了办法,去帮助王导。

他在听到王导对他哀求之后,随即进宫,在晋元帝司马睿面前,以自己的名誉做担保,担保王导是一个忠臣,希望司马睿不要误杀忠良。

最终,司马睿也是同意了周顗的请求。

而在出来后,他还是觉得不放心,回到家马上又写了一份奏疏,上报司马睿,用极为恳切的语气,来为王导求情。

所以,他前前后后都是在主动帮助王导的。

但由于他没有明说,加上他出宫时刻意所说的话,就让王导产生了一种误会,认为周顗不仅不愿意帮自己,反而还要落井下石。

而对此,周顗在事后也没有解释,准确的说,是没有解释的机会。

怎么回事呢?前文讲到,王敦发兵攻打建康,一路上所向披靡,很快就兵临距离建康不远的城镇。

看到王敦逼近,建康城内也是顿时大乱,不少大臣纷纷逃走,因此东晋朝廷基本上丧失了继续抵抗王敦的力量。

无奈之下,晋元帝司马睿只得派人出城,向王敦进行求和。

为了让王敦停止进攻,也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司马睿不得不捏着鼻子,宣布王敦起兵属于无罪,同时,又加封王敦为丞相,允许其都督中外诸军事等。

这么一来,王敦就成了东晋实打实的权臣。

总揽朝政之后,王敦就有意对百官进行人事调动,而为了让更多人支持自己,他就想让名声极佳的周顗出任要职。

但是,由于周顗之前曾当众斥责过王敦起兵乃是作乱,所以,王敦一时半会也没有拿定主意。

最终,他找来自己的堂弟王导,就要不要让周顗出任要职这个问题,想咨询和征求王导是什么意见。

他先问王导,周顗是个大才子,应当做三司(即司空、司马、司寇)这样的大官,应该没什么问题。

对于堂兄的咨询,王导没吭声,沉默不语。

他之所以这种态度,自然是因为心中忌恨周顗,在他看来,当初周顗不仅没帮自己说好话,甚至还想拿自己家族的人去邀功,着实可恨。

所以,他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反对态度。

看到堂弟这种态度,王敦就接着问,如果不让周顗做三司这种高级职务,那是不是应该可以让他做尚书令、尚书仆射这种低点的职务呢?

结果,王导依旧没吭声,继续用沉默表示反对。

看到堂弟以沉默表示反对的反应,王敦就直接说,如果周顗不配为官的话,那不如干脆将他杀了得了。

而这次,王导还是没有吭声。

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晋书》

但他这次不吭声,可不是表示反对,而是带有同意,心中又有一丝不忍的态度,但不管怎样,他并没有出声进行劝阻。

所以最终,周顗被处死,年仅五十四岁。

据史料记载,周顗被杀之前,脸上、身上均被士卒用长戟刺穿,以至于血流不止,但他仍面不改色,举止从容不迫,充分体现了一个名士应有的风采,此举也让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流泪。

并且,在周顗被杀后,王敦下令官员查抄其家产,结果,官员一顿查抄,仅抄出来几筐旧衣服,外加两坛子酒,以及不到一缸米。

由此可见,这个周顗,实实在在是个不错的官员。

原本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虽说周顗死的冤,但对于王导来说,并没有什么愧疚,毕竟他始终认为,周顗曾经试图加害自己。

但是,在不久之后,王导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他在某次整理中书省的文件时,无意间发现,周顗为自己极力维护自己的奏章,言辞之恳切,让王导看完都大感意外。

而在意外之余,王导这才明白,自己一直以来,错怪周顗了。

原来,他的这个好友周顗,并不是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个样子,而是真心实意的想帮自己,但不明真相的自己却怀恨在心。

更重要的是,原本他是可以阻止王敦杀掉周顗的。

想到这里,王导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愧疚之心,虽说周顗并不是他亲手杀得,但是却是因为他而死,于是,王导悲从中来,长叹道: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王导

这便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由来,而这个典故,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悲伤的故事。

就因为简单的误会,导致王导眼睁睁的看着好友被杀,而无动于衷,等他明白真相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

那么,对于这个发生在东晋时期的典故,又为我们现代人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个人认为,有如下三点:

首先,不要自以为是。

很多时候,我们在面临一些人或者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而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误导。

而被误导之后,往往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比如典故中的王导,他只是看到周顗态度的冷淡,就自以为是的做出了周顗意图加害于他的判断,如此一来,就一路错到了底。

而周顗当时之所以要这么表现,实际上不仅是在保护王导,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当时晋元帝司马睿听信刘隗之言,加上他对王敦的愤恨,以至于他准备诛杀王氏成员。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朝中名士的周顗,如果在公开场合,与王导走的太近,或者公开示好,那么自然就会传到司马睿的耳朵里。

而一旦被司马睿得知,本身就对王氏成员不满的他,就会认为,王氏家族的势力盘根错节,居然连周顗这样的人,都和他们混到了一起。

要是这样的话,对王导,以及对周顗,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所以,他只能假装听不到王导的求救,至少他不敢在公开场合与王导走的太近,不然的话,谁知道哪个人会如何添油加醋的汇报给司马睿。

他只能在单独面见司马睿的时候,来给王导开脱。

但是王导却仅凭自己所见,就认为周顗不仅不帮他,还试图对其加害,而之所以得出这个错误的结论,核心原因,就是他的自以为是。

有道是,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仅靠表面现象就做出判断,确实是过于武断。

而如果我们现代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也是不经核实,仅凭表现现象就做出判断,并根据得出的判断进行下一步的行动,那必然会因此付出一定的代价。

所以说,自以为是的心态要不得,什么事最好不要武断的下结论,最好是调查与核实一番后,再做决定。

其次,我们要明白,真正发自内心对你好的人,往往“纳于言而敏于行”。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就会遇到很多不一样的人,有愿意对你好,喜欢你的人,也有不愿意对你好,不喜欢你的人。

而在那些愿意对你好的人中,必然存在一种嘴上不说,但却能付诸于行动的人。

这种人,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言语,甚至就连普通的客气话都不会说,但是,他们却愿意用行动,来表达对你好。

比如上文提到的周顗,他就没有在言语上表示要对王导好,但是,他却为了帮助王导,干了实实在在的事情。

先是当面向皇帝司马睿替王导求情,主动担保王导是一个忠臣,之后仍然不放心,又写奏折替王导说情。

但是他做这一切,并没有去向王导邀功,更没有以此来“要挟”王导,好让王导对他感恩戴德。

类似于周顗这种人,想必在我们现代人身边也存在,他们不会华丽的语言,但就是愿意一门心思的对你好。

但这种人,往往会被误会的最深,就像王导误会周顗一样。

其实,只要他多说几句,表达出来,王导必然会对他感激涕零,但是他就是不愿意这么做,也许在他心中,认为对一个人好,就没要嚷嚷的全世界都知道吧。

所以,如果我们身边有这种人,还是要好好珍惜才对,毕竟,这个世界上,实心实意愿意对自己好的人,真的不多。

最后,就是凡事多沟通。

这个典故,之所以最终造成悲剧,除了时代背景的一定因素之外,更多的,就是沟通不畅而造成的。

即便是周顗想保护王导,也想不让自己陷在其中,但是他完全可以在事后找个时机,通过一些相对隐蔽的方式,把事情真相告诉王导。

而只要告诉了王导,自然就可以避免后续悲剧的发生。

同样,王导也是如此,即便是他对周顗的态度不满,那他也可以在之后找他当面对质,哪怕是斥责他,兴师问罪也好。

只要两人有了沟通的机会,其中的误会,自然就会化解。

但是,周顗没有找王导沟通,而王导也没有找周顗问罪,这么一来,双方就因为误会,产生隔阂,最终酿成悲剧。

而这种现象,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不难发现。

因为某件事,或者某几句话,导致我们对身边的一个人产生误会,也许这件事并不是这个样子,但就是因为不愿意沟通,让误会越来越大。

其实真的把话说开了,可能也没多大点事。

而因为不愿意沟通,误会就一直存在,隔阂同样如此,时间久了,就让原本熟悉、亲近的两个人,最终形同陌路,甚至怀恨在心。

这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失去了一个朋友或者亲人,更重要的,是让自己一直被蒙蔽在愤怒、忌恨的情绪之中,而不可自拔。

原本,只要及时沟通,是可以不这样的。

所以,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这个典故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出现问题不可怕,只要及时沟通,大部分矛盾都能化解。

而不及时沟通的话,就会像王导那样,不仅心里一种装着负面情绪,同时还会在发现真相后,愧疚终生。

总而言之,“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个典故,里面蕴含了很多道理,也带给我们不少启示,如果能通过这则典故,来让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有所变化,那这则典故就有了积极的意义,更对我们产生了帮助。

【2】、来自网友【三分笔墨】的最佳回答: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千古谚语,充满懊悔与痛心。谚语彰显的智慧与情感,给后世以深刻的启迪与思考,如今我们也常会引用此典故来表情达意。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

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杀死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

1、首先,理清“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人物

为帮助理解,我们来看看“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中“的“我”和“伯仁”分别指谁?两个人物关系之间出现了什么样的嫌隙?伯仁又为什么因“我”而死?

谚语中“我”,指王导,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任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奠基人之一,比较牛的人物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就与琅玡王司马睿即晋元帝十分友善。

东晋建立后,王导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后晋升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等职。王导之兄王敦也很牛叉,时任江州牧、荆州刺史,

王氏兄弟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格局。

但后来出现”王敦之乱“,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题目中的典故就发生在王导时任司空、王敦领兵作乱之后。

谚语中“伯仁”,是指周顗,音 Zhōu yǐ,字伯仁,两晋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曾任荆州刺史、尚书左仆射。

周顗,因敢进忠言而被朝廷看重,因天性宽厚仁德被人敬重,“王敦之乱”被王导之兄王敦杀害,终年 54 岁。

2、其次,理解“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

上面提及“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这个典故起因是:

王导之兄王敦作乱,王敦自恃文韬武略、无人能敌,不服朝廷管束,对朝廷阴奉阳违,甚至抵触,在不被晋元帝重用时,更起 2 万精兵直扑中央南京。

晋元帝宠信刘隗向晋元帝建议,杀光南京王氏家族成员,晋元帝未答应。但王导听后仍惊恐万分,于是带领有官职王氏子弟 20 多口到晋元帝前哭诉,说家门不幸出此乱臣贼子。

而恰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周顗能替他说好话,便说:“伯仁,以百口累卿!”,意思就是说:我全家 100 多口,就全靠你了。结果周顗当作没听见,昂首径直进了大殿。

然而,周见到皇帝说尽了王导好话,说王导是个忠诚臣子,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周喜欢喝酒,在宫里喝到满身酒气、烂醉如泥才出来。王导仍在宫门口等着,叫周也没搭理他,周还边走还边胡言乱语:“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

周顗出宫后回到家里,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言词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但王导不知道周顗两次为自己向晋元帝求情,还怀疑周伯仁可能向晋元帝说了自己的坏话,因而非常怨恨他。

王敦触有两把刷子,“王敦之乱”仅 20000 精兵就把朝廷大军打得溃不成军,晋元帝只得对王敦封大官许愿,王敦总揽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至此大开杀戒,对名士周伯仁也不例外。

王敦,问王导:“

周顗、戴若思南北这望 ,当登三司,无所疑也

,导不答。意思是: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这样的大官,没什么可疑虑的。但王导不回答。

后王敦又问:

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

“王导仍不吭声,王敦便说:“

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

”。王导还是沉默不语。于是王敦下令杀害了周顗。

第二天,王导直入朝廷,神气活现地在中直机关转了一圈,突然在台子上发现周伯仁给晋元帝的上书,

这才知道周顗原来是外示无情,但内里在极尽全力为王导开脱,

于是王导拿着周顗的上书痛哭流涕: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意思是:

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为我的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这个典故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因为眼睛的直观判断,而间接害死了品德高尚、宽厚仁德的大才子周顗,的确让人唏嘘,也留给我们无限的思索。

1、有时候,你眼睛所见的,未必就是真相;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给蒙蔽了双眼,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

对于一切事物,我们不能单凭自己眼睛看到的现象,就来直接断定其背后的意义,因为眼睛里看到的东西,未必都是真的。

案例中的王导,仅凭眼睛的直觉观察,就认为周顗没有帮助他,甚至还怀疑周说了自己的坏话就怨恨周顗,确实有些武断。

我认为,周顗之所以没与王导他走得过近,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他,如果两人关系甚密,被人落下口实,倒会有不公平、徇私包庇等嫌疑,这样不仅救不了王导,反而还会害了他。

从这点看,周顗无疑是智慧的。但是,显然王导没做深思熟虑,没有 Get 到周顗的意思,确实相当失算啊,错失这么一位良师益友,当真悔恨呀。

所以,我们不能单凭眼之所见,就给事物定性,这样也很容易出错。所谓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都是基于一定的事实为依据的。

2、表面对你好的人,不一定真正为你好,甚至有可能背后捅你一刀;而真正对你好的人,是从来不会邀功的,而是在你身后默默付出。

不管是朋友还是爱人,表面上对你很好、甜言蜜语的人可能会痛后捅你刀,比如说“一辈子一起“和”我们分开吧“的人往往是同一人。

但是那些你认为不好的、经常批评你的、给予你指正,甚至泼你冷水等的人,却往往会在你摔倒时搀扶你,默默为你付出。我们永远不要从别人嘴里来看人,要自己学会用心感受。

因为,真正对你好的人,是不会急于让你知道、向你邀功的,他们就象天上的星星,只有在你抬头时,才会看见熠熠的光芒。

正如案例中的伯仁,默默为王导求请付出,却没有为自己向王导开释。正因如此,才让我们感受到典故的悲怆,深深的周顗的宽厚仁德所动容,也为王导的误解、武断失去挚友而深感惋惜。

总结

历史过去即将 2000 年了,“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典故带给后世的我们以深痛的深思,希望古代悲剧不要在现代重演。

眼睛虽是心灵的窗户,但我们还是希望眼睛的穿透力更能看清事情的本质,还原出世间的真相,以免铸成大错,而悔之晚矣!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