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古代为什么不做全钢的枪矛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1 22:45:53 2次浏览

关于问题古代为什么不做全钢的枪矛呢?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朝文社老张】的最佳回答:

答:“全钢”的枪矛放在古代战场上,到底靠不靠谱?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的名作《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就给予了生动说明。

在这幅画作里,被乾隆帝列入“平准五十功臣”行列的清代大英雄阿玉锡,将长矛夹在腋下,然后平举长矛纵马前进,向敌人发起高速冲击。可倘若他手持的是重几十斤的“全钢”长矛?这么一段高速冲击距离,又是单手持矛骑马冲锋,恐怕就算人“端得住”,战马也可能被压垮。那让人热血沸腾的“骑兵冲锋”场面,大概率没法打。

这还只是战场上的一个细节。放在中国古代战争里,“长矛”是部队的标准装备,以《太白阴经》统计,一支万人规模的唐代精锐部队,至少要装备上万支长矛,几乎是人手一只矛。倘若这些长矛都是几十斤的“全钢”产品,那就等于给每个士兵,都增加了几十斤负担。别说冲锋陷阵,就是扛着行军,都要累得气喘。

比如北宋初年,宋太宗伐辽之战,当时宋军从镇州出发,花五天时间急行军五百里,进入幽州境内后迅速投入战斗。倘若每个士兵扛着“全钢矛”,那恐怕还没有开战,各个就要累趴。

所以,在使用长矛的学问上,古人的第一要求,就是“轻便”。比如明清年间的各式长矛,其枪头最重不过 4 两。枪杆的制作学问更是极大,明朝名将戚继光就曾总结说,制作枪杆的最佳材料是椆木,其次是合木,保证轻便耐用。

那木制的枪杆,会不会在激烈的战斗里轻易折断?首先,用来制作枪杆的椆木合木等材料,本身就是以坚硬著称,而且古人在取材时也有讲究,必须要把木材劈开而不是锯开,这样才可以保证木材的硬度。同时在长矛制作技术层面,中国古人也有传统的“积竹柄技术”,即以椆木合木等材料为“芯儿”,然后再上漆,制成坚韧的枪杆。随着中国古代纺织与漆器技术的代代演进,枪杆的品质,也是一代代提升。

而更见证了古代中国“高精尖”技艺的,则是古代长矛里的关键部位:枪头。

虽然古代战场上,“全钢矛”不现实,但是古代长矛的枪头,则是历代炼钢技术的见证。

中国古代最早配备“钢铁枪头”的长矛,出现在战国年间,战国时期燕下都遗址出头的长矛,其枪头就以低碳钢制成。《荀子》等典籍里,也大赞过楚国坚硬的钢铁长矛。但当时冶铁技术还很落后,制作枪头的钢材,用的是反复锻打块炼铁生成的块炼钢,成本十分昂贵。西汉年间出现炒钢技术后,大量的钢铁长矛,才大规模装备军队。

也同样随着一代代炼钢技术的演进,中国古代的长矛枪头,也是一代比一代“硬”。唐代时的长矛,就有“漆枪”“朴头枪”等各种类型,莫高窟名画《张议潮出行图》里,大英雄张议潮麾下的骑兵,装备了高质量的长矛。宋代的长矛,更出现了四棱锥体状的锥枪,专用刺穿坚硬盔甲。明代的铁钩枪上,带着长一尺的铁刃,龙刀枪上有旁刃,类似“高硬度”的枪头,都曾在古代战场上大杀四方。

而对于中国历代军队来说,“使用长矛”也成了基本功,历代战力强悍的军队,也常把长矛的威力发挥到极致。比如唐初讨伐薛延陀的大战里,薛延陀汗国故意设置包围圈,先以密集箭雨射杀唐军骑兵战马,然后再趁机浑水摸鱼,但失去战马的唐军非但不乱,反而迅速调整阵型,手持长枪组成步阵,然后与号称草原无敌的薛延陀步兵(作为草原部落,薛延陀反而以步兵著称)来了场硬碰硬厮杀,一口气将其打得全军覆没。

大唐横扫四方的武功里,就有这长矛的功劳。

甚至到了明清年间,战争进入到冷热兵器混用的阶段时,长矛依然有着重要的战术地位。比如在明代大英雄戚继光的“鸳鸯阵”里,就形成了“筅以救牌,长枪救筅,短兵救长枪”的战术配合,这种长短兵器结合的娴熟打法,造就了戚家军一次次零伤亡痛击倭寇的辉煌。

而当鸟铳、火炮等武器,大量应用于野战时,长矛在当时,也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它既是骑兵冲锋的利器,又是掩护火器部队的重要屏障。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在清军平定西北叛乱的战役里,面对叛军的火枪火炮,中国传统的长枪更一次次立功。郎世宁的诸多相关画作里,都有长枪出场,《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就是典型代表。

甚至,哪怕到了抗战战场上,虽然现代战争已经淘汰了长矛,但对于武器落后的人民军队来说,“红缨枪”等长枪依然一度是不可缺的装备。抗战初期,作为工业品的刺刀,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是稀缺装备,哪怕八路军万人规模的主力师,也往往只有 100 多把刺刀,在与日寇的白刃战里十分吃亏。于是长枪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抗战早期的各支八路军里,都曾大量装备“红缨枪”等长矛,在许多伏击战里都曾起到奇效。被“红缨枪”捅了多次的日军,甚至称中国的长矛为“长剑”。1938 年神头岭血战后,日本记者就曾在报道里大呼“(红缨枪)形状像长蛇……勇士们大都吃亏在这神秘武器上”。长生口战役后,日本俘虏也连呼“你们的长剑(红缨枪)太厉害”……

亮闪闪的长矛,不但见证了古代中国的工艺,更见证了中国人代代传承,英勇不屈的血性!


作者:张嵚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通史》《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中国历代军事装备》《中国历代军事思想》

【2】、来自网友【风去了无痕 D 论史谈兵】的最佳回答:

就从锋刃与杆材两方面讲。如果用全钢打制,无论锋刃与杆材肯定都是行不通的。

先讲锋刃。

有句古话,叫作:“好钢用在刀刃上”。这就是古代枪矛锋刃不采用全钢打制的原因。

其实何止枪矛不用全钢,就是刀剑,凡是上阵杀敌的,也只是包钢而不会用全钢。

演义中常有“丈八点钢枪”的这一兵器形容名词。枪矛之妙,其妙就在“点钢”二字。

  • 演义情节皆虚者为多,但这“点钢枪”,却真是实实在在的冷兵知识。

根据《练兵实纪》所载,明军的标准装备有一种短矛,叫作“线枪”,此枪能刺穿重甲,故而军中又称之为:透甲枪。

线枪相比丈二长枪,长度略短,全长为九尺,枪头长度为二尺;锋刃形状稍扁,至枪锋处薄,有两脊两刃。

枪锋用钢三寸,左、右刃用钢各一尺,余者皆为铁制。

枪杆长度七尺、粗细为一寸。因枪偏杆细,故而又称线枪,全枪重量为三斤。

如下图。

  • 由上可知,这是一杆标准的“点钢枪”。

公园老大爷老奶奶们舞剑健身的剑,这倒是全钢,但这全钢宝剑,软的很,能用在冷兵器时代对战厮杀吗?

显然是不行的!

因为凡事物皆有利有弊,钢有韧性,不易折,这是优点。但韧了,就偏软,这就是弊。

所以,宝剑用了全钢,那就成了装饰品与健身器械。

当然,全钢锋利,就算软剑,磨利了照样能捅人砍人。

那也对!但钢制软剑再锋利,也只能捅砍无铠甲防护的人。

而冷兵器时代的军士兵卒,皆身披铠甲。你这软剑再锋利,能砍开皮甲、捅进铁铠里面去吗?

那肯定是不行的!

枪矛之理,与刀剑相同。所以,古代的枪矛,就算锋刃,也不会是全钢,采用的,皆为点钢!

枪矛的杆材,那就更不能用全钢制造了!

枪矛的杆材用料,只能选韧木,而万万不能用全钢,原因有二:

(1)超重;

(2)如果枪杆用钢制,那么钢虽有韧性,也仍然过硬,无法像韧木枪杆一样,在骑兵冲击刺杀步兵,或者步兵刺击骑兵的战斗,扺消高速撞击时产生的巨大反冲击力,那是会震得自已两臂发麻,胸塞气阻,口吐鲜血的。

再说兵器超重对战斗力的损害。

古人习武艺,讲究练功用重械,临阵厮杀则是快马轻刀,这是武艺的常识!

所以,冷兵器份量,一定要轻!

  • 古代韧木制的枪矛,一般份量在三斤余。你没听错,就只有三斤!只有轻巧,才能挥舞战斗,

如果把枪杆换成钢制,那么我们参考现代冶炼条件下的标准杠铃杆,最轻也杆有二十斤。

而长枪长度,倍于杠铃杆,那样,岂不要四十斤重的长枪了?

  • 而提着二十斤以上重的大枪上阵,那就是作死。

有一句话,叫作:“为器所欺”。

此话见于明代大将戚继光所著《练兵实纪·练手足卷之四》篇。

戚继光以军令形式训诫士卒曰:

凡平时各兵所用器械,当重于交锋时所用之器。盖重者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所欺矣!

如果兵器重量过十数斤以上,那就太过沉重,舞得十一二下就会气喘吁吁,拖累了自己,又拉低了全队战斗力,这就叫:为器所欺,自古为临阵大忌。

演义小说中,动辄几十斤,上百斤的兵器,那是虚构的。

下面列两份史书有记载的,春秋战国之前,以明代军中的冷兵器重量清单,看看古代兵器有多重。

《六韬》,虎韬·军用第一篇记载的,部分砸击类兵器的重量。

(1)方头铁棒。

长五尺以上,棒重十二斤。每一万人军队,配一千二百根。

(2)大柯斧。

长五尺以上。斧刃长八尺,全重八斤,每一万人的军队,配一千二百把。

(3)方首铁锤。

柄长五尺,全重八斤。每一万人军队,配备一千二百把。

由上可见,春秋战国时代的军队,锤斧类重兵器的份量,也没有一件是超出十五斤以上的。那么枪矛等兵器,可想而知,更轻。

再看《练兵实纪》记载,明军的部分兵器重量。

(1)长枪。

全长一丈二尺五寸,枪刃,重四两。

长枪全重:三斤。

(2)线枪。

线枪前面介绍过,长九尺,锋刃二尺,,全枪重三斤。

(3)镋钯。

全长七尺,重四斤。

(6)大棒。

长七尺,重三斤八两。

戚继光言:西北原野之战,敌虏盔甲坚厚,射之不入,戳之不伤。若挥大棒奋力一击,任虏甲胄坚固,也立时萎靡。

(7)夹刀棍。

全长七尺五寸,刃长五寸;全重三斤。

由此可知,真上阵厮杀的兵器,轻巧便捷,杆材选韧木,才是王道,而万万不可用全钢制的枪矛的!

除非是用来江湖卖艺,那又另当别论了。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