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感觉李白名气比杜甫大,为什么李白是诗仙,而杜甫却是诗圣?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8 21:45:37 5次浏览

关于问题感觉李白名气比杜甫大,为什么李白是诗仙,而杜甫却是诗圣?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栖山君】的最佳回答:

公元 760 年八月的深秋,狂风席卷着浣花溪畔,杜甫屋舍上的几层茅草都被卷走了。茅草飞到了对岸,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儿童欺负杜甫年老无力,抱着茅草就往竹林里去了。任凭杜甫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只能拄着拐杖叹息。

他想起曾经与李白痛饮狂歌,游览天下名胜的日子,想起他也曾是洛阳城鲜衣怒马的少年郎。

01

杜甫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自幼聪敏好学,十四五岁,就开始写诗。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杜甫自小长在洛阳,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五岁的时候,在河南郾城看过

公孙大娘

舞剑,在洛阳听过

李龟年

唱歌,在北邙山看过

吴道子

的画,这些都在杜甫的诗中一一体现过。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年少时期的杜甫,过着肆意潇洒的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十九岁时,杜甫想要游历天下,于是他背上行囊,带着盘缠,辞别了姑姑,出了洛阳。

公元 731 年,杜甫从洛阳出发,一路游到了郇瑕,后又漫游吴越。为了进入仕途,23 岁的杜甫回到了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却

不幸落榜

但是,杜甫没有沉浸在高考落榜的失落中,恰逢当时,杜甫的父亲已经被擢升为兖州司马,杜甫借着探亲的名义,来到兖州,过了几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

期间,杜甫漫游齐赵大地,在登上泰山后,杜甫望着绵延辽阔,气势磅礴的泰山,不禁胸起狂澜,直抒心中抱负,吟诵下

《望岳》

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年少时的杜甫,与“诗圣”杜甫的形象,无法完全重合,少年不知愁滋味,意气风发,鲜衣怒马。从 19 岁的少年出游,到 29 岁的看遍山河。十年的远游生活,让杜甫平添了一份成熟。

期间,杜甫与

司农少卿杨怡

的女儿

杨氏

一见钟情,很快两人就结为夫妻。婚后,两人恩爱异常,过了几年简单而幸福的日子,还生育了

二子一女

公元 744 年,已经 33 岁的杜甫遇到了被“赐金放还”的

李白

,两人虽然未曾见过,但是神交已久,相见恨晚,一同结伴游览了洛阳名胜。

两人同行半年,一起呼鹰捉兔,打猎唤狗,好不快活,两人分手后,杜甫去了齐州。

当时的北海太守

李邕

,听闻杜甫在山东,于是星夜兼程,赶去齐州,拜会杜甫。李邕设宴与历下亭上,许多文人墨客皆来作陪。

席间,杜甫吐露出他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宏伟抱负。

半年后,杜甫与李白又不期而遇,结伴游览了齐鲁大地,还去东蒙山访仙求道。期间,杜甫写下了《赠李白》,而李白则写下: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的诗中,尽显了对于李白的赞扬,每日与李白痛饮狂歌,空度余日,潇洒肆意,这大概是杜甫最快乐的日子了。

公元 745 年,在李白的一句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后,杜甫与李白潇洒分别,至此再未见面。与李白在山东分别后,杜甫去了长安,想要再次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公元 747 年,恰逢唐玄宗颁布诏令,

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

不同于科举考试,这次的“制举”,是皇帝亲自命题,选拔非常人才。

杜甫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应诏,参加了考试。就在杜甫摩拳擦掌,积极应考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忧心忡忡,此人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位居宰相之职,却无大才,靠着谄媚逢迎的手段坐上了高位。为了不让真正的贤能者上位,他便向唐玄宗建议,先由郡县太守甄选,然后送入京师复审,再由唐玄宗选拔。

唐玄宗听完后,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并任命他为主考官,全权负责,结果也不出所料。当年,

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学子,全部名落孙山。

这样的结果让唐玄宗十分气愤,于是问责李林甫,李林甫向唐玄宗谏言道:

“没有一个考生入选,并非坏事,反而要向陛下道喜。这说明了陛下圣明,举国上下,无一入选,只能说明贤才已被朝廷尽揽,野无遗贤。这正是,太平盛世,国君圣明的象征。”

唐玄宗听罢,仰天长笑,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次科考落榜,有感于科举入仕的无望,杜甫心灰意冷。但是,他没有放弃,准备走第二条路——举荐。

杜甫初到长安,因才华横溢,结交了许多权贵,如

驸马郑潜曜、汝阳王李琎

等,杜甫写诗相赠,希望能得到举荐,顺利入仕。

刚开始,权贵们十分欣赏杜甫的才华,常常设宴款待他,所谓

“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任”

,便是如此。而权贵们的盛情款待,也让杜甫见识到了上层贵族奢靡的生活。

当时,刚擢升为

尚书左丞的韦济

十分欣赏杜甫的才华,杜甫听闻后,向韦济连续进献了两首诗,将自己的困境与抱负一一道来。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但是,欣赏不等于要提携,杜甫的诗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一丝回应。一年又一年地沉寂,让权贵们逐渐失去了耐心,于是放弃了杜甫。

无法成为权贵们的座上宾,杜甫的生活一下子拮据起来,但是为了入仕,杜甫不愿离开长安。为了继续生活下去,杜甫不得不

沿街卖药,寄宿于朋友家中

百姓们的艰辛窘迫与达官显贵们的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比,不断叩击着杜甫敏感的内心。他意识到,曾经政治清明的盛唐,已渐渐被贪图享乐的腐化之风所取代,政治风气逐渐黑暗。

而此时,宰相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越加变本加厉地打压人才,因政治理念不同,

李林甫诬陷李邕贿赂,并派遣亲信前往北海,将李邕杀害

李林甫此举震惊朝野,杜甫听闻李邕被杀的消息备受打击。

公元 751 年,是杜甫来到长安的第五个年头。这年,宫里传出了唐玄宗要封禅泰山的消息,昭告天下,希望自己的丰功伟绩能与天地共鉴。

杜甫终于看到了机会!他挥毫泼墨,写就了三

《大礼赋》

,进献给了唐玄宗。唐玄宗读罢杜甫的诗歌,只觉字字珠玑,赞赏有加,问道:

“如此贤能,为何没有入朝为官。”

于是,命杜甫待命集贤院。杜甫因献上三《大礼赋》名动京师,得知他在集贤院参加笔试,学士们为一饱其文采,将集贤院围得水泄不通。

集贤院笔试后,李林甫向唐玄宗谏言,

如果此时重用杜甫,就会有人质疑野无遗贤的结果,有损玄宗的圣明。

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英明,听信了李林甫的谗言,给了杜甫一个

“参列选序”

的资格,等到有合适的职位,再提拔重用不迟。

这一等,又是五年。

44 岁的杜甫终于被唐玄宗再次想起来,给了他一个河西尉的官职。但是,由于当时大唐的政治已经逐渐黑暗化,这个职位已经变成服从上级命令,催逼黎民百姓的角色。

于是,杜甫写下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拒绝上任。之后,杜甫被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说到底,只是个看管兵器和钥匙的。

长安的十年,曾经“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满腔自信,在杜甫看尽了朝堂的黑暗和人性的冷漠后,被现实击溃,四散分离。

但是,

为了生计,杜甫还是接受了这个学而无用的卑微官职。

在上任前夕,他准备回乡看望自己的妻儿。一路行至家门前,长安十年的孤独与凄凉不禁涌上心头,还未感伤,家中传来了妇人的惊呼。

原来,是

杜甫的小儿子因为没有钱,被活活饿死了

。悲愤之余,杜甫怒从胸起,挥笔写下: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声声含泪,字字泣血,道出了杜甫对人间苦难的同情与愤懑。

困守长安的数十年,让他

对现实的理解越加深刻

他不再关心自己命运的起落,也不再在乎上位者的垂青。他将目光转向了跟他一样,苦苦挣扎的黎民百姓,他看到的是虚华盛世下的艰难困苦。

然而,这警示钟声般的疾呼,又有几人能听到呢?

公元 755 年 11 月,

安禄山

以讨伐

杨国忠

为借口,起兵攻打大唐,直逼洛阳,史称

“安史之乱”

。为了躲避战乱,杜甫带着妻儿一路逃到了鄜州。

不久之后,太子

李亨

在灵武自行登基称帝,史称

唐肃宗

。流亡在外的杜甫,得知新皇登基,大唐中兴有望,于是收拾行囊,准备去投靠唐肃宗。

但是,杜甫没有见到唐肃宗,而是一出城,就被叛军俘虏到了长安,同时期被俘虏到长安的还有诗人王维,被严加看管。但是,杜甫因为官职小,没有被限制自由。

陷落长安的这一年中,杜甫看着长安的断壁残垣,百姓流离失所,不禁悲从中来,写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眼见山河破碎,百姓们贫困交加,可即便如此,赋税依旧日益加重,民不聊生。可谓是

“民坠涂炭,无所控诉”

公元 757 年 2 月,

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以及手下合谋杀死。

眼见叛军内乱,杜甫趁机悄悄逃出了长安,想要去凤翔,投奔唐肃宗。

这次的出逃,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一路上,杜甫不敢走大路,只敢在小路密林中穿行,这是一次冒着生命的赌博。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长途跋涉,经历磨难,杜甫来到了凤翔,见到了唐肃宗。唐肃宗感念于杜甫的铁骨铮铮,给了杜甫

左拾遗

的职位。

门下省有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虽然是个小官,但是只要能够一展心中理想,杜甫还是欣然接受了。

本以为入朝为官,自己只要保持原则,便能深得重用。但是,人在局中,往往身不由己,杜甫很快就卷入了一场政治漩涡中。

当时的宰相

房琯

,因被人诬告,撤去职位。

房琯是杜甫的同僚兼好友,为了营救房琯,杜甫上奏唐肃宗,认为诬陷房琯的人,品行太过恶劣。激烈的措辞引得唐肃宗大怒,

将杜甫贬到了华州

同年 9 月,郭子仪收复长安,在宰相

张镐

的劝说下,唐肃宗撤销了对杜甫的惩罚,重新任命为左拾遗。但是此后,唐肃宗对杜甫不再信任,更不会重用他。

杜甫的日子已经过得越发艰难了,此时的他已经身无分文,想要吃酒,只能典当衣服,于是有了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公元 758 年 6 月,因着房琯一案,杜甫还是受到牵连,被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这次被贬,让杜甫萌发了对朝廷的失望。

杜甫一步三回头的出了长安,在回华州的路上,杜甫眼见因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百姓流离,饿殍遍野,忧国忧民的杜甫写下了《三吏》《三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残酷的现实,让杜甫意识到,他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在亲眼见到官吏残酷镇压和逼迫百姓后,杜甫对朝堂更是完全失望了。

公元 759 年,47 岁的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带着妻儿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了成都。他希望,能够在成都过上一段安稳的日子。

来到成都的杜甫,在好友

严武

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虽然生活贫困,但是对于杜甫来说,这是难得的宁静日子,吾心安处是故乡。

第二年春天,当春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沿,发出叮叮咚咚的乐声,与战乱中的北方相比,这一刻显得尤为舒畅,于是,杜甫提笔写下了《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然而到了八月,秋风怒号,草堂的茅草几乎被北风卷走,大雨滂沱,草堂里几乎没有一处地方是干的。

在漆黑的夜幕中,杜甫哀叹着自己永远无法安定的人生,以及像他一样身似浮萍的天下寒士。他疾呼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公元 761 年,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不得不舍弃草堂,再次带着妻儿奔走逃难。两年后,杜甫的好友严武被任命为尹剑南节度使,他去信杜甫,希望他能回到草堂居住。

杜甫带着妻儿回到成都,仍居于草堂。眼见杜甫的日子越发艰难,严武将杜甫推荐为

检校工部员外郎

。有了严武的庇护,杜甫的生活总算是有了保障。

但是,寄人篱下的生活,杜甫也渐渐不满于幕僚之间的勾心斗角,于是向严武再次辞职了。失去工作的杜甫,生活一落千丈,无以为继。

不得已之下,年过半百的杜甫,只得向好友高适求助,他写信于高适道: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即便是借钱,杜甫也不曾失了文人的气节,或许是与高适的友谊深厚,杜甫这次借钱,借的是理直气壮,只问高适,

“我都年过半百了,你什么时候来救的急?”

公元 765 年,严武病逝,没有了朋友的庇护,杜甫离开了成都,于次年到达了夔州。在都督柏茂林的帮助下,杜甫得以在这里住下,为公家代管屯田,自己也租下了一些田地,成为了一个农民。

这一年,重阳佳节,杜甫已经患上了非常严重的肺病,登高远望,秋风瑟瑟,无边落木,一派萧条之景。感念于生活的困顿,人生的苦况,杜甫挥笔写就了《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公元 770 年,59 岁‬的杜甫思念故乡,一路沿着湘江漂泊,想要回到洛阳。

此时,杜甫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北望着长安洛阳,感叹着天高地阔,何以为家。他回望湘江,滔滔江水,浩浩汤汤,何处可以容身。

在夕阳的映照下,他饱经风霜的面颊显得格外沧桑沉郁,微微颤抖的双手,理了一下早已霜白的鬓边,吟诵起他的千古绝唱。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连年的颠沛流离,贫困疾病,早已将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诗人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他始终挂念着祖国,以及那些受苦受难的天下黎民。

这年冬天,

诗圣杜甫,带着他未曾实现的理想,病逝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02

李白

李白,中国浪漫主义诗人。

自小就聪颖过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15 岁时,李白已经作诗多首,然而于仕途一事,终究是不得法门。据《唐六典》规定:

来刑家之子,工商类殊不预。

虽然科举上没有希望,但是雄厚的经济基础,给李白指明了另外一条道路,

举荐

公元 720 年,李白时年 19 岁,当时的吏部尚书

苏颋

出任益州刺史,李白听说苏颋喜欢提拔年轻人,于是带着自己的多篇诗作,前往成都自荐。

苏颋看罢李白的诗作后,赞道:

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然而,苏颋虽然对李白大加赞赏,却没有要举荐他的想法,李白只能悻悻而归。

回家途中,李白从成都出发,一路游览,到了峨眉山,登高远望,随后行至渝州。此时的李白,还是想为自己的理想寻一条出路,于是去拜见了渝州太守

李邕

但是,李白的高谈阔论、不拘礼节,让李邕十分不满,不愿接待,对于受到的冷遇,李白也回赠了一首《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后生可畏,莫欺少年穷!

然而,李白的桀骜不驯与商贾之子的身份,让许多士大夫不愿接纳他。李白稍有苦闷,在川蜀地区寻不到出路,唯有回家苦读。

23 岁时,长期啃老的李白终于按耐不住了,

他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先是在四川境内游历,先后去了成都、峨眉再到渝州,最后出川。

公元 725 年秋天,李白腰悬宝剑,手牵白马,来到荆门渡口,与家人告别后,离开了四川。临别前,他写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出川后,一路从湖北到安徽,过了芜湖后,来到了金陵。金陵繁华胜地,长干里更是文人墨客的汇聚地,在这里李白结交诗友,把酒言欢,过了一段开心的日子。

之后,他又游览了苏州,杭州,绍兴。这一年的时间,李白每到一个地方,不仅会看遍山河,也会去拜会当地的王公贵族,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公元 726 年秋天,26 岁的李白行至扬州,穷困潦倒,前途未卜,终于病倒了。望着窗外的明月,李白的思乡之情油然而起,遂写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在极度低迷的时候,总会想起家乡,想起故土,李白也不例外,然而,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他不想放弃。同年秋天,修养好身体的李白,再次上路了!

这次,他北游汝州,西游湖北安陆,路过襄阳鹿门山的时候,他听说

孟浩然

隐居在此,于是上门拜访。孟浩然虽与李白相差 12 岁,但两人无话不谈,很快成了忘年交。

于是,孟浩然邀请李白同去湖北武昌,游玩一个多月后,孟浩然决定前往扬州,临别之际,李白赋诗一首,送别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段日子里,李白经由孟浩然和道士

胡紫阳

的撮合,入赘到了湖北安陆已故宰相

许圉师

的家里,取了许圉师的孙女,此后在安陆生活了十年,并育有一子一女。

虽然许家已经家道中落,但是就社会地位来说,还是要高于李白的商贾身份的。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白靠着许家有了几年的安稳时光。

婚后不久,唐玄宗诏令天下,海选人才,只要是有文才的,都可以到长安自荐。这对“已经书剑许明时”的李白来说,是一个新的契机。

公元 730 年,30 岁的李白第一次踏进了长安。

到了长安,李白先去拜见了素来爱才的右丞相张说,但是不巧,张说正卧病在床,于是令其二儿子前去考察李白。

但是,李白在长安等了数月,从夏天等到秋天,也没有等到张家二公子。李白抱憾离开长安,回到安陆。仕途的不顺的打击,让李白选择了归隐田园,修身养性。

没多久,胡紫阳的徒弟

元丹丘

再次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唐玄宗的妹妹

玉真公主

在终南山修道,可以代为引荐。为此,李白也是做足了功课,写下一首《玉真仙人词》送与公主。

然而,在终南山一连呆了几日,李白都没有等到玉真公主的回应,失望下山,回到安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希望。

公元 734 年,33 岁的李白前往襄阳游览古迹,听说襄州刺史

韩朝宗

爱才惜才,喜欢提拔年轻人,于是李白给韩朝宗写了一封求职信——《与韩荆州书》。

在这封信中,李白诉说了自己对韩朝宗的仰慕之情,也极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但是,

韩朝宗认为李白内心桀骜不驯,太过直率,不适合官场,于是拒绝了李白的请求。

公元 735 年,李白鼓起勇气,再入长安

想要求得一个职位。他找到了在终南山结识的玉真公主卫队长张垍,通过

张垍

再次向玉真公主自荐。

巧合的是,此时恰逢唐玄宗在郊外游猎,李白为了讨好

唐玄宗

,写下了《大猎赋》,歌颂唐玄宗治理下的大唐,繁华盛世,远胜前朝。

但是,李白再一次失望了!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数十年间,功业未成,李白不禁感叹,人生道路如此艰难,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里?但是无论有多困难,终有一天会扬帆起航,远渡沧海。

后来,旅居长安的李白,认识了

贺知章

。贺知章比李白大了 40 岁,但是对李白的才名早有耳闻。初次见到李白,他就赞叹道:

“我以前读过你写的《乌栖曲》,我以为这样的好诗,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写出来,没想到一见到你,果真是神仙下凡。”

谪仙之名

,由此而来!

贺知章欣赏李白的才华,并许诺,一定会向唐玄宗举荐李白。这一次,李白怀着无比惬意轻松的心情,离开了长安。

公元 736 年,李白回到安陆,静候佳音,着实过了一段悠闲的日子。

公元 739 年,李白前往湖南岳阳,结识了同样仕途不顺,郁郁寡欢的王昌龄。正当两人把酒言欢之际,一封家书传来。

妻子病重!

李白赶往安陆,无奈许氏已无力回天,没多久就撒手人寰。李白带着一双儿女,离开了伤心地,移居到山东生活。

公元 742 年秋天,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极力推荐下,

唐玄宗看过了李白的诗作后,召见了李白。此时,距离李白第一次推荐自己,已经过去了 22 年。

41 岁,李白第一次踏入他梦寐以求的皇宫,唐玄宗降辇步迎,七宝床赐食于前,亲自调羹给李白喝,这是莫大的殊荣。

席间,唐玄宗询问李白对于当今时事的看法,李白直抒胸臆,对答如流,唐玄宗十分满意,给了李白

翰林供奉

的职位,虽然成了老板的御用诗人,但是能进入仕途实属不易。

此后,李白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只要唐玄宗新作了曲,必要召李白前去填词一日,园中牡丹盛开,唐玄宗携杨贵妃游幸,命李白写诗助兴。

李白正喝得醉意朦胧,随即提笔,杨贵妃磨墨,高力士捧靴,挥毫写下《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杨贵妃读罢,惊叹不已。

然而,李白恃才傲物的个性,始终与官场格格不入,对权贵的藐视可见一斑,他着实是得罪了唐玄宗身边的红人——

杨国忠和高力士

公元 743 年,杨国忠与高力士向杨贵妃进言,称李白所写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是将杨贵妃比作了一代妖后赵飞燕。

杨贵妃大怒,唐玄宗也因此疏远了李白。

自此,李白在朝廷的位置越发尴尬,有感于自己升迁无望,他写下了《蜀道难》,发出了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人生感叹。

公元 744 年,86 岁的贺知章告老还乡,一个月后,

李白也向唐玄宗提交了辞呈,唐玄宗没有挽留,对李白赐金放还。

李白出了长安行至洛阳,遇到了

杜甫

,两人虽然相差 11 岁,但是神交已久,相见恨晚,相约下一次在商丘会面。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而至,来到商丘。在这里,他们遇到了 41 岁的

高适

,文坛三杰,风云际会,一起游览了名胜古迹。

他们相约在古吹台赋诗,琴声悠扬,杜甫与高适都陷入了沉思,只有李白还自斟自饮,醉意朦胧。不一会,杜甫与高适已写成诗作,此时李白才醉眼惺忪拿起笔,踉跄走到白墙前。

此时,琴声激昂,如战鼓般落下,李白顿时胸起狂澜,笔酣墨饱,一气呵成,写下了《梁园吟》。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轻声戛然而止,李白也酣畅收笔,杜甫与高适读罢,只觉酣畅淋漓,拍手称赞。

黄昏时分,三人尽兴离去,一位姑娘带着丫鬟行至此处,见墙上诗句,不觉低吟出声,只觉诗意磅礴,笔法遒劲,姑娘心中暗叹。

梁园的僧人见白墙上被涂抹一黑,十分生气,正欲清理,

姑娘回过神来,惊呼道:

“休要动手。”

僧人见状,面露难色道:

“宗小姐,这污渍不清,恐生不妥。”

宗小姐随即说道:

“这面墙我买了,你要妥善保护,我马上派人送来一千两银子。”

僧人听罢,不禁目瞪口呆,而后宗小姐千金买壁的美谈不胫而走,飞快地传遍了古城,这位千金买壁的宗小姐便是

宗楚客

的孙女。

李白听说后,心下思量,居然有人如此倾慕自己,于是主动找到了宗氏,成就了自己得第二段良缘。

宗氏虽然是宰相孙女,可是爷爷早已倒台,然她仍能豪掷千金买壁,可见其家资丰厚,自此,李白又有了游山玩水的资本。

公元 753 年,李白到嵩山会友,登高远望,一时间,仕途的不顺,遭人诬陷,官场排挤的苦闷一涌而上,他大声放歌,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

杯酒间,他唱出了潇洒豪迈,大开大合的巅峰之作《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此时的李白,看似豁达惬意,实则是借酒消愁,壮志未酬的满腔激愤有感而发。将李白的失意与苦闷融入进去之后,我们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李白。

公元 754 年,

汪伦

听闻李白盛名,邀请李白到家中作客。信中如是写到:

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楼。

李白欣然前往,却未见信中的盛景,不免失望。汪伦笑着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对李白说:

“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家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楼。”

李白听罢,仰天大笑,明白了汪伦的良苦用心,汪伦以珍馐美馔款待,相处数日,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分别时,李白乘舟远行,忽听到岸上,汪伦踏歌相送,李白心生感动,写下《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54 岁的李白携家人南奔逃难,一路辗转来到九江,隐居庐山。

公元 756 年冬天,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擅自率兵,沿着江东进,试图与太子李亨分庭抗礼,夺取天下。李璘到了九江后,听闻李白在此隐居,于是上门邀请李白出山,辅佐自己。

对仕途的执著,让李白欣然答应,成为了李璘的幕僚。后来,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史称唐肃宗,李白因创作《永王东巡歌》,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被永远流放夜郎。

公元 759 年,58 岁的李白一路流放‬,行至白帝城一带。

恰逢关中遭遇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流离失所。朝廷大赦天下,李白因此获得了自由。

突如其来的自由,让李白如获重生,激动不已,随即赋诗一首。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路颠沛流离的李白,只想早日与家人团聚,归家心切。之后,李白回到了金陵,在那里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

公元 761 年,花甲之年的李白,穷困潦倒,无奈之下,李白将宋氏送去了庐山,自己则去投靠了身在安徽的族叔

李阳冰

公元 762 年,李白病重,病榻上,李白将毕身所做诗篇交于李阳冰,最后留下《临终歌》,与世长辞。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03

最后

杜甫的一生正如他诗中所写的那样: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李白也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

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杜甫和李白都是年少离家,一身才华,半生流浪。

不同的是,杜甫嫉恶如仇,对于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都敢于冷静地揭露和尖锐的批判,也在于他甘愿为受苦受难的人民,敢于牺牲自己。

而李白则更热爱自由,向往天地间的快意恩仇。他颠沛流离半生,年少时自诩大鹏,雄心万丈,临终时,仍身比大鹏,欲振翅高飞。初心未改,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李白是仙,是谪仙,是有血有肉的诗仙,绣口一吐,半个盛唐。他在中国诗坛羽化登仙,留下举世无双的风华!

杜甫则是圣!何为圣?孟子有云: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一言以蔽之,

德才兼备

,谓之圣。如果说,战乱的大唐,曾需要一束光,照亮那些苦难的人民,那么

杜甫就是那个想做光的人!

【2】、来自网友【梧桐树边羽】的最佳回答:

谢邀。

我们先搞清楚什么是“仙”,什么是“圣”。

在中国神话系统中,级别最高的就是“仙”,达到这种境界则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优哉游哉,长生难死。“仙”是真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没有任何约束的存在,也就是道家的“得道”状态,御风而行,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所以在道家修炼中称为“得道成仙”。

而“圣”虽然也有偶尔理解成“神仙”的意思,但是表意就复杂得多,而用得最广泛的当是指在某个领域内达到极高成就的人,如“医圣”、“棋圣”、“妇科圣手”都是这类意思,同时由于儒家的影响广泛,孔子的地位空前崇高,成为集所有知识大成之儒,于国于民,功盖万世,所以“圣人”成为孔子在儒家内的专属名词。

称一个人为“圣”,等于是在这个专业领域内颁发了最高成就奖。而最高成就奖并不会单单是才华横溢一个方面,是各方面综合、积累才有资格得到的。

李白的“仙”相当于“影帝”,他在台前纵横飘逸,无人能敌;而杜甫的“仙”相当于“成就奖”,他在幕后,集思广益,泽被万物。

这和他们两个人的思想性格、文学成就有关。

李白的诗,汪洋恣肆,浪漫激情,但他并不在乎格律,也不在乎诗歌发展理论,他的才情,宣泄出来,就惊艳了整个盛唐。

而杜甫,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将格律之美发挥到了极致,用文学理论对盛唐诗坛乱象的风气走向一锤定音(《戏为六绝句》),同时开始追求拗律体的突破,形式上登峰造极,在内容上也不像李白只管自己情绪、朋友交情,老杜的诗堪称一部安史之乱时期的诗史。他的眼光,更多地投注到社会、人民、国家、战争,虽然无力改变,但忧国忧民之心处处可见。

这就是等同孔子忧天下的圣人情操。

李白是个求仙的道士,精神上是,身份上也是,所以他走的是“求仙”的路子。他才华横溢,诗风奇特,有飘逸如仙之意境。同代诗人贺知章推崇李白,溢美其为“谪仙”。宋代诗论家严羽撰《沧浪诗话》云: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李贺)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

李白在世已被称作“谪仙人”,而杜甫去世了好多年,才被元稹、白居易发现他的诗才,推到大众面前,并迅速崛起,成为和李白比肩的诗人,在中唐诗风走向沉雄之时,对杜甫的评价甚至高于李白。

元稹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

“…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到了宋代,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

孔子成圣久矣,而在唐诗领域,杜甫拿到“诗圣”这个称呼也就名正言顺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