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末代秦王子婴和秦始皇是什么关系?为何胡亥上位后不杀他?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1 22:19:37 4次浏览

关于问题末代秦王子婴和秦始皇是什么关系?为何胡亥上位后不杀他?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名利不如闲 86380201】的最佳回答:

子婴是秦始皇的叔叔。

因为秦始皇的儿子都被胡亥杀了,弟弟成骄造反了,没人了,只能往上找。

秦始皇他爸爸庄襄王,小名异人,大名叫子楚。他有大约二十个兄弟,他排在中间,约十个哥哥十个弟弟。

如果子婴真的叫子婴的话,一听就是子楚的弟弟,这还有什么疑问?

子婴在秦始皇时期是朝中的大臣,很可能还是比较有根基的。他的两个儿子也在朝为官,很可能还有兵权。

赵高害死胡亥,让子婴即位,传统上以为是弄一个傀儡自己夺权。但这个说法不对,指鹿为马的故事告诉我们,胡亥已经完全在他的掌握之中,身边的人宁可违背皇帝也要讨好他。这些人只是普通朝臣,绝非他的一党。

他根本没必要杀胡亥了,胡亥就是一个合格的傀儡。倘若子婴是朝中大臣,那这个傀儡一说更是可以烟消云散了。

赵高杀胡亥立子婴一定是迫不得已困兽尤斗,是让出权力而不是抓紧权力。

后来子婴才能顺利的把赵高杀了。

(看看这两个篆字,你说他们是不是亲哥俩?)

【2】、来自网友【关中客】的最佳回答:

纵观历史上的每一次王朝更替,亡国之君大多对国家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遭受着无尽的口诛笔伐。不过也有例外,他们继位时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却一心地力挽狂澜,想要挽救危机中的社稷。虽然他们颇具才干,但是面对王朝的倾覆,已无力回天。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校如此,西夏的献宗皇帝李德旺如此,秦朝的秦王子婴亦如此。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 207 年)九月,秦丞相赵高伙同女婿阎乐等逼杀秦二世胡亥于咸阳望夷宫。原本赵高想自己称帝,但是秦朝的群臣和将领都不支持他。无奈之下,他只能迎立子婴为秦王,去掉秦的帝号,五天后,子婴诛杀了赵高。

同年十月,刘邦率兵进入关中,在位仅仅四十六天的秦王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对于如何处置子婴的问题,樊哙提议将其诛杀,但刘邦没有同意,然后把子婴交给随行的官吏看管。一个多月后,项羽率领大军进入咸阳,立即处死了子婴,并进行屠城,纵火焚烧秦宫室,秦朝累代之积至此一炬而尽。

子婴临危受命,即位时内外交困,当时的天下已经大乱,六国的旧贵族纷纷复国反秦,秦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被联军瓦解,秦朝已经不再是那个大一统的王朝。虽然子婴即位后迅速展现了他的政治才干和魄力,以图振兴秦廷,但大势已去,秦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秦二世胡亥死时 23 岁,并未有子嗣留下,而他的其他兄弟基本被他屠杀殆尽,赵高为什么选择子婴作为秦王朝的继承人?他和胡亥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要了解这一切,还得从记载秦朝历史最为详细的《史记》入手。关于子婴,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为其立传,关于他的相关事迹也是散落在其他人的传记之中。因此,他的身份一直扑朔迷离。

在《史记·.六国年表》中有这样的记载:“赵高反,二世自杀,高立二世兄子婴。子婴立,剌杀高,夷三族。”

这段记载的重点是“高立二世兄子婴”,这存在一个断句的问题。如果断句成“高立二世兄子,婴”,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赵高立秦二世一个兄长的儿子为秦王,这个儿子叫婴。但是下文紧接的是“子婴立”,很明显“子婴”是一个整体。因此,这样的断句不对。

所以,“高立二世兄子婴”这句话的意思应该理解为,赵高立的是秦二世一个叫子婴的兄长为秦王,但是这种说法很明显是和历史记载不相符。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皇帝二十馀子,皆君之所知”,也就是说,秦始皇有二十几个儿子,长子扶苏,少子胡亥。而《集解》中又对此做出了进一步说明,胡亥是秦始皇的十八子,并非最小的儿子。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帮助下矫诏篡位,得位不正恐怕引起前面十七位兄长以及朝中老臣的不满。于是在赵高的建议下,胡亥即位之后便开始对他的兄弟进行清洗。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於杜”;《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而六公子戮死於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於内宫,议其罪独後。”。从这些记载中也可以了解到,胡亥在咸阳杀了他的 12 位兄弟,又在杜邮杀了 6 位兄弟,然后还逼杀了囚禁于内宫的将闾三兄弟。《史记·李斯列传》中还记载,公子高知道在劫难逃,便上书秦二世,请求为父亲秦始皇殉葬,以此保全家族的安全。加上之前已经自杀的长兄扶苏,胡亥有 23 个兄弟被杀。

由此可以看出,对胡亥的权力构成威胁的兄弟们,是他重点打击的对象。据《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胡亥要处死蒙氏兄弟,子婴还对秦二世进行谏言,劝其不要滥杀无辜。如果子婴是胡亥兄长的话,能躲过被清洗已实属不易,还怎么可能有胆量向胡亥谏言,自己找死。因此,子婴是秦二世胡亥兄长的说法站不住脚。

《史记》虽是一部煌煌巨著,但难免出现一些记载相互矛盾的地方。比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这和《史记·六国年表》中所记载的“高立二世兄子婴”相互矛盾。虽然前者的记载比后者多了一个“子”,但是意思大为不同。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可能是《史记》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字勘误造成的。要么《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原句可能为:“立二世之兄公子婴为秦王”,没有“子”;要么《史记·六国年表》中的原句可能为“高立二世兄子子婴”。二者的概率都差不多。

那么,子婴会不会是胡亥兄长之子,也就是胡亥的侄子? 我觉这种可能性不大。古代帝王一般多大年纪就有孩子呢?汉文帝刘恒 14 岁有了长女刘嫖;北魏文成帝拓跋濬 14 岁有了第一个孩子;北魏献文帝拓跋 13 岁有了第一个孩子;清顺治皇帝福临的第一个孩子是在他 14 岁那年出生的;康熙皇帝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在他 14 岁那年出生的。

因此, 我们可以假设秦始皇也是 14 岁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就是长子扶苏。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 259 年,那么公元前 245 年长子扶苏出生;如果扶苏 14 岁生了长子子婴(假设子婴是扶苏之子),那么子婴的出生时间应该是公元前 231 年;子婴的长子出生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 217 年。

关于子婴诛杀赵高,《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记载的是“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意思是子婴与他的儿子密谋诛杀赵高的事;而《史记·李斯列传》中却记载:“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这里的所表达的意思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子婴与韩谈和自己的儿子密谋诛杀赵高;一是子婴与韩谈及韩谈的儿子密谋诛杀赵高。

如果这里记载的“其子”是子婴的儿子,而当时子婴的儿子只有 10 岁。子婴和自己十岁的儿子密谋刺杀赵高,这可能吗?况且,如果子婴是扶苏的儿子,赵高是谋害扶苏的参与者,二人之间有不共戴天之仇,赵高会拥立自己的仇人登上王位吗?实际上,子婴及其子年龄的理论值要更小。如此理解,子婴是胡亥侄子的可能性不大。

也有观点认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所记载的原句可能是“子婴与(韩谈及)其子二人谋曰”,如果这样理解,就和《史记·李斯列传》中“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的记载基本对上了,关于子婴年龄的问题的也就不复存在了。从这个观点看,子婴是胡亥的侄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基于赵高和扶苏之间的仇怨,子婴肯定不会是扶苏的儿子。

子婴会是胡亥其他兄长的儿子吗?我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史记·蒙恬列传》中说,胡亥诛杀蒙氏兄弟时,子婴曾上书进谏。如果子婴是胡亥的侄子,当时他们的处境已是岌岌可危,还有胆量向他的叔叔秦二世胡亥谏言不要滥杀无辜吗?所以,子婴是胡亥侄子的可能性极小。

也有观点认为,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其根据是《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在史书的记载中,秦始皇嬴政有三位弟弟,其生母赵姬和面首嫪毐生了两个,后被嬴政诛杀;还有一位弟弟,就是长安君成蟜。退一步讲,如果子婴真是秦庄襄王的儿子,秦始皇的弟弟,那么秦庄襄王难道会不给自己这个儿子封君吗?所以,子婴是秦始皇弟弟的可能性也不大。

结合有限的史料分析,子婴是秦始皇弟弟成蟜的儿子的可能性比较大。关于成蟜的资料,只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薄鶮反,戮其尸。”

秦始皇八年(前 239 年),长安君成蟜率军攻打赵国,谁知他却在屯留叛秦降赵,成蟜的反叛引起了轩然大波,后秦军攻占屯留,成蟜部下因此事全部被连坐处死,就连屯留的百姓也都被迁移到了临洮,而投降赵国的成蟜,则被赵悼襄王封于饶。

当年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在秦国不受重视,被送往赵国长期作为人质。后来结识了商人吕不韦,并得到了吕不韦的侍妾赵姬。公元前 259 年,赵姬生下了嬴政。在吕不韦的运作之下,当时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原配华阳夫人收子楚为养子。嬴政两岁时,父亲子楚返回了秦国,而他和母亲赵姬则继续留在赵国。

子楚回到秦国后,娶了一个新夫人生下了成蟜。因此,嬴政和成蟜在年龄上至少相差 3 岁。

公元前 251 年,由于秦赵两国的关系正常化,滞留在赵国的嬴政母子,才得以回到秦国,这一年嬴政十岁。随着秦昭襄王的去世,安国君继位,是为秦向文王,子楚被立为太子。有观点认为,成蟜是子楚成为太子后才出生,也有可能是赵姬返回秦国后所生。如此一来,成蟜和嬴政之间的年龄差最少有十岁。但是秦王政八年,嬴政 21 岁,这一年成蟜反叛,11 岁的孩子能率军打仗并发动反叛吗?所以,成蟜是在嬴政母子没返回秦国之前就已出生,和嬴政的年龄相差不会太大。

根据《战国策·秦策》、《新序·善谋》等文献记载,秦国法度森严,非有功不得封爵,秦王政五年(公元前 242 年),15 岁的成蟜代表秦国出使韩国,不费一兵一卒,迫使韩国割让百里之地给秦国。因此,成蟜成为有封地和封号的封君,即长安君。三年后,18 岁的成蟜反叛秦国,至此以后再未返回秦国。

成蟜叛秦时已经 18 岁,当时已经婚配并且留有子嗣在秦国是非常有可能的。秦汉时期,“子婴”之名,意指是某人儿子。比如汉宣帝的玄孙刘婴,即“孺子婴”,因为他是是广戚侯刘显之子,历史上又称其为“广戚侯子婴”。秦代的摩崖石刻“琅琊石刻”上的名单中,有一个“赵婴”,此人应该就是子婴,此人有可能就是成蟜的儿子。

成蟜与秦始皇年纪相差不多,和胡亥比起来,子婴要年长一些,是胡亥的堂兄。这样的身份完全不会对胡亥构成权力上的威胁,因此不在胡亥的清洗对象之列。此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赵高在谋杀胡亥另立新君之前曾说:“上不听谏,今事急,欲归祸于吾宗。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

赵高认为子婴是个仁厚又俭朴、并在百姓中拥有很好口碑的人。虽然这话是套话,有一定的夸大成分,但这也从侧面说明子婴是具有一定威望,否则他难以服众。因此,在胡亥准备赐死蒙氏兄弟之际,子婴才敢于站出来向秦二世上书谏言,劝其不要滥杀无辜。

简言之,我的观点认为,秦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即秦王子婴是秦始皇弟弟成蟜之子。因为他是秦二世胡亥的堂兄,不对秦二世的权力构成威胁,所以没有被清洗,成为了秦朝权力的最后继承人。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