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李治为何要赐死风姿绰约的姐姐高阳公主?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寻根拜祖】的最佳回答:
大唐贞观末年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从窃贼身上搜出的金宝神枕让官府大惊失色:这么贵重的物品,一定是宫中女眷的钟爱之物啊。窃贼的招供更让人目瞪口呆:我是从一个和尚那里偷来的。
和尚?和尚怎么会有宫中之物?而且这个枕头一看就是某位嫔妃或者公主的闺房用品,这也太让人充满遐想了。
涉及皇家颜面,官府不敢怠慢,他们顺藤摸瓜,抓住了失主辩机和尚。
这位辩机和尚可不得了,人家是玄奘法师的高徒,满肚子才华,曾经帮玄奘法师翻译了多部佛经,也是《大唐西域记》的作者之一。
看到官府手里的金宝神枕,辩机顿时面如死灰。经过一场心里鏖战,辩机终于崩溃了,他讲述了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风月故事。
金宝神枕的主人叫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七女,宰相房玄龄的儿媳。
某一天,高阳公主和驸马爷房遗爱外出打猎,偶遇辩机和尚。辩机时年 26 岁,年轻帅气,风度翩翩,又是满腹经纶,顿时让高阳公主芳心大动。
于是高阳公主竟然令辩机和尚搬到她的封邑居住,当起了她的“家教”。为了堵住房遗爱的嘴,她用两个美女做贿赂,从此两口子心照不宣,各取所需。
这只金宝神枕就见证了辩机和尚与高阳公主的“师生情谊”。
接到办案人员的报告,李世民气得火冒三丈,当即下令腰斩了辩机,从此对这位宝贝女儿的爱也衰减了很多。
战场上的猛将李世民其实是个暖男,他对女儿们的宠爱有点过分,高阳公主就是最得宠的女儿之一。
为了让这个宝贝女儿有个好前途,李世民特地给她选了一个如意郎君。按理来说,能嫁到房家,高阳公主该知足了,但这丫头被宠坏了,到了房家就“作妖”。
除了前面的“风月案”,高阳公主还上演了一场历时数年的“争嗣案”。
房玄龄有四个儿子,三个是嫡子,老大房遗直,老二房遗爱,老三房遗则。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将来房玄龄的“梁国公”爵位该由房遗直继承。高阳公主不满意,一直撺掇房遗爱跟大哥抢继承权。
房遗直知趣,知道斗不过公主,只好向李世民打了份报告,请求将嫡长子的身份转让给弟弟。
李世民一看:这哪行?外人还不得批评我纵容女儿抢夺家产?于是他驳回了房遗直的请求,并将高阳公主提溜回来狠狠批评了一顿。
父亲的两次敲打没有让高阳公主回心转意,反而让她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怨恨。两年后李世民驾崩,高阳公主的脸上居然不见一丝悲伤。
唉,民间有不孝子女,皇家也一样。
没了父亲的管教,高阳公主越发猖狂,她沿着作死的悬崖一路狂奔。为了扳倒大伯子得到“梁国公”的爵位,高阳公主干出了一件令人丧心病狂的事:诬告大伯子调戏她。
这下房遗直被逼上了梁山,只好拿出鱼死网破的劲头。永徽四年,房遗直的一纸诉状震惊大唐帝国:“房遗爱和高阳公主图谋不轨,他们罪盈恶稔,恐累臣私门。”
这起案件史称“房遗爱谋反案”,它干倒了两位公主、三位王爷、四位驸马,其他涉案人员不计其数。
唐高宗李治懵了:朕对他们两口子巴心巴肝,凭啥子要谋反呢?长孙无忌,你去调查。
高阳公主和房遗爱真的谋反了吗?还是房遗直栽赃诬陷呢?这个案子很复杂,时至今日也说不清楚,因为正史的记载太简单,没头没尾。
很显然,原始的史料有很多不宜流传的内容,被故意删掉了。好在唐朝时期有很多文人的笔记,它们将道听途说的东西保留了下来,虽然准确度不高,但总有一些参考价值。
结合《册府元龟》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我大致还原一下该案。
时间要先回到十年前的贞观十七年,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李承乾被废,魏王李泰在太子之位的角逐中最终也败给了李治。
李治的上位让很多人失望了,比如房遗爱、柴令武,他们都将赌注压在了李泰身上,投资打了水漂。
柴令武是谁呢?他是柴绍和平阳公主的儿子。平阳公主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李世民的同母姐姐。也就是说,柴令武是李世民的外甥,李治和高阳公主的表哥。
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巴陵公主的驸马。巴陵公主是李世民的第七女,李治和高阳的姐姐。
虽然李治上位后也对姐姐、姐夫们示好了,但不是“干货”,相较于李泰对他们的允诺差得太远。
咋也得混个“国公”嘛,最好能压“梁国公”一头,李治不给咱换了他。李泰彻底没戏了,该换谁呢?
于是房遗爱与高阳公主、柴令武与巴陵公主,四个人一商量:近水楼台啊,咱捧荆王李元景上位!
李元景又是谁呢?李渊的第六子,李世民的弟弟,李治的叔叔。
他们为何选中了李元景呢?理由很简单,因为李元景的女儿嫁给了房家老三房遗则,房遗爱与弟弟房遗则关系最亲近。
李元景也一点不客气:“怪不得我老是梦见手把日月玩耍呢(梦手把日月)!”于是五个人定下了同盟。
换皇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凭他们四人力量明显太单薄,于是又一个人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丹阳公主的驸马爷。丹阳公主则是李渊的第十五女,论辈分,薛万彻是他们四个人的姑父。
那几年薛万彻正走背字,因为在军中关系不睦,他常常口出怨言,几年前被李世民罢官流放了。李治登基后重新启用薛万彻,任命他为宁州刺史。
薛万彻很不满意:才是个刺史,咋也得当个大将军嘛,混小子不讲究。
于是薛万彻就找房遗爱喝酒泄愤,房遗爱则趁机抛出了他们的惊天阴谋。薛万彻当即签约入伙,他胸脯拍得当当响:“有我在,京城里谁也不敢动,干了。”
有薛万彻的加盟,房遗爱等人欢欣鼓舞,高阳公主也很兴奋,她决定提前开启她的秘密武器。
啥秘密武器呢?向老天咨询祸福,请老天出手帮忙。
别看高阳公主是一介女流,人家准备工作细着哩。她养了两个和尚,一个叫“智勖”,擅长占卜,一个叫“惠弘”,能看见鬼魅。此外,还有一个叫“李晃”的道士,以及掖廷令陈玄运,都是她的心腹干将。
看来高阳公主对和尚有一种特别的情愫。
在得到老天肯定的答案后,高阳公主快马加鞭,她让陈玄运“替天行道”,摆弄起星象位移大法(步星次),以助力他们的大事。
高阳公主忙得热火朝天,却忽视了有人正在一旁悄悄地注视着她——房遗直。
都怪高阳公主太贪心,把房遗直逼近了死角,房遗直被迫反击,正睁大眼睛留意着她的一举一动呢!
“好家伙,搞起了星象研究,这是要阴谋作乱啊!”于是房遗直兴冲冲地找李治汇报工作去了。
案件的主审官长孙无忌出场了。有房遗直的帮助,老江湖长孙无忌毫不费力地就撬开了房遗爱的口,真相水落石出。
本来,这个案子到这里就可以完结了,但长孙无忌眼珠一转:就这么结案了岂不是太可惜?
原来长孙无忌起了歹心,他要趁机将他的仇敌牵连进去。谁呢?江夏王李道宗和吴王李恪。
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大唐开国功臣,南征北战一辈子,立下了不朽功勋,被李世民誉为与李勣、薛万彻齐名的大将。只是李道宗与长孙无忌一向不和,都恨不得一眼“瞪死”对方。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生母杨妃。当年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曾经考虑过立李恪为太子,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反对。
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看着这个软了吧唧的儿子,心中不免担心,于是旧事重提,又想用李恪代替李治。当然,还是由于长孙无忌的反对,李世民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
长孙无忌掐住房遗爱贪生怕死的软肋,暗示他“立功赎罪”。于是房遗爱照本宣科,按长孙无忌的意思一口咬定李恪和李道宗就是同谋。
除了李恪和李道宗,还有个人也很无辜——九江公主的驸马执失思力。九江公主是李渊第九女,李世民的妹夫。执失思力是归唐的突厥人,为大唐打败吐谷浑、吐蕃、薛延陀立下了汗马功劳。
执失思力跟这个案子其实没有任何关系,仅仅因为他跟房遗爱关系较好,而遭到了流放。
这起案件,最后以高阳公主、巴陵公主、李元景、李恪、薛万彻、房遗爱、柴令武的死,以及李道宗、执失思力、房遗直、房遗则的被流放而告终。
由于很多人对“房遗爱谋反案”的过程梳理不清,误以为李治杀害高阳公主是一场冤案,是风月案的延伸。其实它与“风月案”毫无关系,引爆它的导火索就是“争嗣案”。
高阳公主最后时刻的“占星”行为很隐蔽,很多人没留意到,更被她的风月案迷住了双眼,误以为她跟该案没关系,其实她才是“房遗爱谋反案”的推动者。
显然,在房遗爱与高阳公主的婚姻关系中,高阳公主才是主导者,房遗爱只是她台前的木偶。
四位驸马爷卷入其中,为何丹阳公主和九江公主没有受牵连?很简单,这两位公主毫不知情,也没有参与其中,而高阳公主和巴陵公主则是主谋,因此李治没办法替她们解脱。
民间有句古语:“家有贤妻,夫不遭飞来横祸。”
高阳公主太贪恋富贵,她一边跟房遗直争“梁国公”,一边试图通过“投资龙椅”获得大回报。她不断怂恿房遗爱替她争利,正是这个贪心最终害了房遗爱,也毁了她自己。
所以我认为,在这些所有被杀的人员中,高阳公主最该死,别被她的“风姿绰约”迷惑了!
【2】、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李治赐死姐姐高阳公主,源于一场香艳的“风流案”。
贞观年间,长安城里抓获了一名小偷,按说偌大的长安城,抓个小偷也是正常的事,但关键是,从这名小偷的赃物里,搜出来一件特殊的东西。
这件东西是一个枕头,枕头也不稀奇,问题是这个叫做“金宝神枕”的枕头,是皇宫大内之物。
一个普通的小偷,居然偷了皇家物品,这性质就比较严重了,一番审问之下,小偷透了底,说这件枕头是从高僧辨机和尚那里偷来的。
负责此事的官员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只得是一层层上报,最终这件事被唐太宗李世民得知,经过细细盘问,辨机和尚交代,枕头是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送给他的。
究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就是高阳公主在已为人妇的情况下,与辨机和尚私通,两人暗生情愫,枕头就是信物。
事情查明后,李世民大怒,直接将辨机腰斩,而情人被杀,让高阳公主十分怨恨父亲,自此,与李世民之间愈加冷漠。
那么,这件“风流案”与高阳公主被李治赐死有什么关系呢?事情还得从唐高宗李治登基那一年说起。
公元 649 年,李世民病逝,皇位传于其第九子,也就是太子李治,当年六月,李治即皇帝位,是为唐高宗。
继位之初,李治就下发诏令,命其舅父赵国公长孙无忌,以及英国公李勣为辅政大臣,自此,高宗时代正式到来。
如果单从能力上来讲,李治的执政能力肯定不如李世民,但好在李世民为他留下了很好的基业,李治只要好好地当一个守成之主,就可让大唐继续辉煌。
而李治呢?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殷殷期望,在两位辅政大臣,以及朝堂上诸多能臣干吏的辅佐下,大唐各个方面蒸蒸日上,继位没多久,他就创造了“永徽之治”的盛世。
但就在社会繁荣稳定,群臣兢兢业业的同时,一场让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惊天风波,席卷了整个大唐。
这场大风波的始作俑者,正是李治的姐姐高阳公主。
永徽四年(公元 653 年),高阳公主进宫面见弟弟李治,声泪俱下地向李治说了一大通,主题思想就一个,那就是她的大伯哥非礼了她。
高阳公主的大伯哥是谁呢?正是唐初名臣房玄龄的长子房遗直。
房玄龄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房遗直是其长子,高阳公主的丈夫房遗爱是其次子,正是因为高阳公主嫁给了房遗爱,因为,房遗直就是高阳公主的大伯哥。
而李治听了高阳公主的“控诉”之后,心中十分不解,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个姐姐是个什么样的人,要说她非礼房遗直还有可能,但说是房遗直非礼她,这说出去谁也不会信。
但不信归不信,如今姐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让李治颇为心烦意乱,无奈之下,李治只得下令,让舅父长孙无忌负责,对这件“非礼公主案”展开调查。
李治的意思很简单,毕竟这是姐姐的家事,换做外人调查就有些不太好看,而让长孙无忌调查,既能保全脸面,又能显得对此事十分重视,以此应付高阳公主,可谓是一举两得。
最重要的是,李治原本想着,随便调查一下就行了,家丑不可外扬嘛。
李治的态度,是“随便调查一下”,但接到任务的长孙无忌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作为房玄龄的长子,房遗直绝对不会闲着没事去非礼自己的弟媳妇。
这背后,绝对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带着这种疑惑,长孙无忌展开了他的调查工作,他先是对房遗直进行单独询问,结果,一番问话之后,“悲愤交加”的房遗直,把几桩陈年旧事翻了出来。
房遗直与高阳公主历来不和,高阳性格跋扈,又仗着是唐太宗爱女这个身份,在嫁到房家之后,一直是颐指气使,完全没有为人妇的概念。
对此,身为大伯哥的房遗直十分看不惯,但看不惯也只是心里埋怨几句,嘴上可是不敢说,所以,在最初的时候,他和高阳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冲突。
但在房玄龄死后,两人的矛盾陡然加剧,起因是因为房遗直继承了房玄龄的梁国公爵位,为此,高阳十分气不平,就撺掇丈夫房遗爱,提出要分家的要求。
有道是长兄为父,对于高阳想分家这个要求,房遗直并没有同意,并且,还把弟弟房遗爱找来大骂了一顿。
这下算是彻底让高阳与房遗直的关系陷入冰点,心有不甘的高阳进宫找到父亲李世民,告发房遗直经常口出不敬之言,意图心怀不轨,结果李世民一调查,发现是高阳在诬告,最终,李世民对自己这个任性妄为的女儿也训斥了一顿。
但高阳依旧不死心,继续没事就往宫里跑,见到李世民一次,就告房遗直一次状,告得多了,虽说李世民不信,但房遗直怕了。
为了不让自己某一天死得不明不白,房遗直干脆心一横,向李世民申请把爵位让给弟弟房遗爱,以保自己周全。
但他的请求,李世民并未批准,因为,他依然是梁国公,直到李治登基还是如此。
不过,房遗直与高阳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双方时不时地就会发生摩擦,这一次高阳诬告房遗直非礼她,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当然,这些都是双方的陈年宿怨,真正让负责审问的长孙无忌动容的,是房遗直说出了另一件往事。
永徽二年,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因犯错被降职为宁州刺史,回京领罪并面见李治后,薛万彻又去见了房遗爱,之所以特意见他,是因为房遗爱与薛万彻是至交,两人关系一直很好。
见面之后,二人推杯换盏,在酒席宴中,二人有了这样一番对话。
因降职而满腹牢骚的薛万彻说:“今虽病足,坐置京师,鼠辈犹不敢动。”
房遗爱则接话道:“若国家有变,当奉司徒荆王元景为主。”
什么意思呢?薛万彻的意思是表达了他对朝廷的不满,而房遗爱的意思更直接,就是说假如要有所行动,那么就去推举荆王李元景。
李元景是谁?房遗爱为何会想在“国家有变”之际推举他呢?说起来,这其中还有好几层关系,这个李元景,是李世民的同父异母弟,也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六个儿子。
并且,最重要的是,房遗爱的三弟房遗则,娶了李元景的女儿。
说得更简单点,房遗爱的意思就是,假如李治被推翻,那么他就会把李元景推上去,从而取代李治。
按理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一般是不会被第三个人知道的,但不知为何,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得知了弟弟与薛万彻的对话内容,而原本他准备将这件事烂在肚子里,但由于高阳公主的一再诬陷,再加上长孙无忌的刻意“引导”,悲愤交加的房遗直便把这件事说了出来。
而说出此事的结果,是长孙无忌大喜过望,他开始编织一张大网,网向他想网住的人。
最终,原本是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直“非礼”的小案子,被长孙无忌无限发酵,形成了唐朝开国以来,波及面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一次案件。
著名的“房遗爱谋反案”,说的就是这件事。
而促成这起案件最终定性的,还有高阳公主又一个“黑料”被长孙无忌扒了出来,她曾经指使一个叫做陈玄运的内侍宦官,暗中窥伺宫内动向,并观察星象变化,这种举动,足以让她被扣上有“不臣之心”的大帽子。
高阳公主有“不臣之心”,房遗爱则是涉嫌谋反,两者一结合,这就是大罪中的大罪。
这个审问结果,让李治也是大吃一惊,他没想到事情会演变成这种地步,但在包括房遗爱、高阳
公主、李元景以及薛万彻等人都已经被抓入狱后,长孙无忌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他的终极目标,是一个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人,这个人,正是李世民的三儿子李恪。
长孙无忌之所以想除掉李恪,同样也是一桩陈年宿怨,这件事还得说到李世民的大儿子李承乾,当初,李承乾是太子,但由于他恣意妄为,慢慢的被李世民冷落。
就在李承乾不得圣心之际,李世民的三儿子魏王李恪,靠着自身过硬的才学,逐渐走进李世民的视线中,并在李承乾谋逆案爆发后,得到了李世民要立他为太子的口头承诺。
但李世民承诺归承诺,底下人却不同意,其中以长孙无忌最为反对,坚持要立李治为太子。
前文也讲到,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父,李治的母亲乃是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而李恪呢?却和长孙无忌没有什么关系,因此,不管是从什么角度来讲,长孙无忌都有推李治而反对李恪的理由。
而在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下,李世民也是相当犹豫,若是当时李恪能够继续展示他才学过人的优秀一面,有可能也不会让李世民改变主意,但自认为胜券在握的李恪,却在一次大意之下,说出了一番让李世民极为寒心的话。
“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李恪
什么意思呢?李恪想表达的是,如果他将来当了皇帝,那么就会在百年后杀了自己儿子,然后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晋王李治。
正是这句话,让李世民瞬间对李恪起了反感之心,为什么呢?因为这段话,揭开了李世民最不愿揭开的伤疤。
李世民是如何上位的?这几乎人人都知道,他是靠着“玄武门之变”,杀兄灭弟,逼着自己父亲把皇位交给了自己,这虽然是事实不假,但李世民无论如何都不愿提及。
而李恪说这番话,其实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声明自己一定会做到“兄友弟恭”,并且在将来甘愿把皇位交给弟弟。
但这可能吗?我们寻常人都知道不可能,何况是李世民?在他看来,自己这个三儿子,明显是在跟自己耍心眼。
还杀儿子让皇位?笑话,当年李世民可是不惜杀兄灭弟才得来的皇位,他舍得让吗?要是能让,又何必来“玄武门之变”这一出?
所以,李世民认为,自己这个儿子,远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样“无害”,说不定在他掌握大权后,手段比自己更狠。
最终,在权衡利弊之后,李世民放弃了李恪,选择了相对懦弱的李治。
而在李世民的选择过程中,长孙无忌因为大力支持李治,从而得罪了李恪,所以,对于长孙无忌来说,李恪始终是一个隐患。
既然是隐患,那就必须要铲除,因此,在房遗爱案爆发后,长孙无忌为了达到铲除李恪的目的,开始诱导房遗爱,意图让他说出一些自己想听的东西。
最开始,房遗爱并没有上套,但长孙无忌抛出了一个大招,就是以当年告发李承乾谋反的纥干承基为例,暗示房遗爱,只要说出来,那么就会如纥干承基一样,因告发有功而活命。
在这个巨大的诱惑下,房遗爱彻底缴械,按照长孙无忌的意思,说出了李恪同样涉案。
而达到了目的的长孙无忌,迅速将案件卷宗整理,并附上了涉案人员的明细以及“罪名”,最终呈到了李治的面前。
面对这个结果,李治当时哭的心都有,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个小小的“非礼案”,却能牵出这么多人,并且还揪出了“闻所未闻”的谋反案。
但案件卷宗就摆在他前面,罪犯的“累累罪行”也一目了然,这个时候,李治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才好。
他近乎哀求地向负责此案的长孙无忌等人说,能不能放过几个?毕竟这里面好几个都是自己的亲人。
上泣谓侍臣曰:“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旧唐书》
朝堂上,长孙无忌默默无语,而看到长孙无忌不说话,其他大臣同样眼观鼻鼻观心,仿佛没有听见李治在说话。
最终,李治没能阻止自己的亲人被处死,房遗爱、薛万彻被斩首,李元景、李恪以及李治的姐姐高阳公主,被赐自尽,另有数十余人,因涉及此案,或被处死,或被流放。
高阳公主估计在临死前一定会后悔,干嘛没事非要诬告大伯哥房遗直呢?早知道如此,就不那么多事了。
而李恪在自尽前,曾破口大骂长孙无忌,称其“窃弄威权,构害良善”,一定会遭到报应,“当灭族不久矣!”
不曾想,李恪此话一语成谶,六年后,长孙无忌遭礼部尚书许敬宗诬告谋反,被下令流放黔州,在途中自缢而死,他的儿子也被罢官除名,最终流放至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