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二战时期,中国都有什么武器?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7 19:17:20 5次浏览

关于问题二战时期,中国都有什么武器?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唐大嘟嘟的大列巴】的最佳回答:

抗战前国民党就通过进口德国武器装备组建”德械师”,国民党从德国进口武器装备所需资金主要用钨矿砂,锡,锑,桐油等物资支付.1937 年 7 月抗战爆发,国民党加大了德国武器的订货量.在日本的强烈抗议下,1938 年 5 月德国宣布停止对中国出口武器,最后一批武器于 8 月份运抵中国.从抗战爆发到德国停止供货为止,国民党从德国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 12 架,105 毫米榴弹炮 36 门,迫击炮 800 门,37 毫米战防炮 500 门,13.2 毫米高射机枪 300 挺,机枪 1 万挺,步枪 5000 支,驳壳枪 2 万支,手枪 4400 支;150 毫米炮弹 6000 发,105 毫米炮弹 3.6 万发,迫击炮弹 190 万发,37 毫米炮弹 50 万发,子弹 1.6 亿发.

抗战爆发后的 1937 年 8 月 21 日,国民党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便开始以贷款的形式向国民党提供武器装备,贷款由中国用矿产和农产品偿还.苏联对国民党的武器供应持续到苏德战争爆发.在这将近 4 年时间里国民党从苏联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 885 架,坦克 82 辆,汽车 1540 辆,115 毫米榴弹炮 80 门,76 毫米野炮 160 门,76 毫米山炮 50 门,高射炮 270 门,45 毫米战防炮 50 门,37 毫米战防炮 380 门,航空机枪 120 挺,重机枪 1300 挺,轻机枪 5300 挺,步枪 5 万支,冲锋枪 3000 支;航空炸弹 3.11 万颗,115 毫米炮弹 12.68 万发,76 毫米炮弹 16 万发,45 毫米炮弹 7.5 万发,37 毫米炮弹 61 万发,高射炮弹 31.44 万发,子弹 1.84 亿发.(中国向苏联支付的物资包括:钨矿砂 31177 吨,锡 13162 吨,锑 10892 吨,锌 600 吨,汞 560 吨,铋 18 吨,茶叶 30293 吨,生丝 309 吨,羊皮 223 万张,羊毛 14300 吨,猪鬃 6340 吨,桐油 8868 吨)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空军装备的美制“霍克-Ⅲ”战斗机.“霍克-Ⅲ”是美国寇蒂斯公司研制的一种专供出口的战斗机,其前身是该公司为美国海军开发的 BF2C-1“苍鹰”战斗机。美国海军仅使用了几个月,就嫌该机性能不佳而将其全数退役了。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还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了一些武器装备(到货量)

从英国进口:飞机 36 架,子弹 1667 万发

从法国进口:飞机 24 架

从意大利进口:装甲车 101 辆

从比利时进口:步枪 5.4 万支,子弹 3867 万发

从捷克进口:轻机枪 1829 挺,步枪 5000 支,子弹 2600 万发

从瑞典进口:子弹 1.18 亿发

从匈牙利进口:子弹 1500 万发

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 8 月国民党从美国得到的武器装备的粗略数字:飞机 1394 架(包括美国驻华空军的飞机),坦克 108 辆,装甲车 36 辆,汽车约 2 万辆,155 毫米榴弹炮 36 门,105 毫米榴弹炮约 200 门,75 毫米野炮约 100 门,75 毫米山炮约 500 门,37 毫米战防炮约 300 门,迫击炮约 2000 门,火箭筒 1030 支,喷火器约 150 支,枪榴筒约 6000 支,14 毫米战防枪 1269 支,重机枪约 1500 挺,轻机枪约 8000 挺,步枪约 15 万支,冲锋枪约 3 万支,手枪约 3600 支;各类炮弹约 220 万发,火箭弹约 6 万发,子弹约 7 亿发.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弹药生产情况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兵器工业进行了内迁重组,大部分兵工厂集中到了重庆.受重工业基础的制约,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兵器工业并无太大发展,但还是生产出了不少的轻武器和弹药.

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 8 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约 50 万支,轻机枪约 4 万挺,重机枪约 2 万挺,枪榴筒约 6 万支,掷弹筒 40909 支,20 毫米高射炮 4 门,37 毫米战防炮 94 门,60 毫米迫击炮约 5000 门,82 毫米迫击炮约 7500 门,120 毫米迫击炮约 60 门;子弹约 11 亿发,手榴弹约 2700 万个,枪榴弹约 450 万个,掷弹筒榴弹约 150 万个,迫击炮弹约 550 万发,75 毫米山野炮弹约 42 万发,20 毫米高射炮弹约 52 万发,航空炸弹约 3000 吨,地雷约 80 万。抗日战场民兵、武工队常用冷兵器近战格斗武器。后来装备国民党 29 军。八路军骑兵。可以与日本武士刀相媲美。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工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器工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原材料奇缺,因而武器弹药产量很少.抗战期间共产党的兵工厂累计生产:长短枪 11046 支,机枪 33 挺,掷弹筒 4155 支,枪榴筒 2196 支,迫击炮 908 门;子弹 779 万发,手榴弹 447 万个,掷弹筒榴弹 37.7 万个,枪榴弹 32 万个,迫击炮弹 28.4 万发,地雷 19.2 万个.

毛瑟厂在 1895 年 12 月 11 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 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也有盒子炮, 也称驳壳枪。 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 1931 年 5 月量产。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步枪有 3 种:汉阳式,中正式和仿日本 38 式.

1928 年太原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 38(明治 38 年,1905 年)式步枪.抗战期间太原兵工厂西迁后生产了少量 38 式步枪,总产量约 1 万支.抗战时期国民党生产的步枪主要是汉阳式和中正式.

在中国一向被俗称”三八大盖”,由于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三八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用了整整 40 年。配有单刃刺刀,刀长 500 毫米,可装在枪上用于拼刺,也可握持刀柄进行劈杀。

汉阳式:仿德国 1888 年式毛瑟步枪,1944 年停产,该枪的主要生产者为位于湖北汉阳之汉阳兵工厂,因此一般称之为汉阳造。同时,因前期进口的德国产 1888 式步枪采用了全长式枪管套筒,国内前期的仿制品也采用了全长式枪管套筒,故其早期枪型也被称之为“老套筒”。是中国战争史的一个传奇的神话。

正式步枪为德国 1924 年式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使用 7.92 毫米尖头型毛瑟步枪弹,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中正式步枪,1935 年由兵工署第十一厂生产,正式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后来逐渐取代汉阳八八式步枪,因蒋中正而得名。其刺刀较长,仅刀身部分就比 1924 年式毛瑟步枪的刺刀的全长还长,刺刀与枪管的联接也更为牢固中正式:仿德国 1924 年式毛瑟步枪,1935 年在巩县兵工厂开始生产.

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 8 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约 50 万支,历年产量如下.

1937 年:汉阳式 15000 支,中正式 45000 支,合计 60000 支

1938 年:汉阳式 12000 支,中正式 38000 支,合计 50000 支

1939 年:汉阳式 41500 支,中正式 30000 支,合计 71500 支

1940 年:汉阳式 53814 支,中正式 20600 支,合计 74414 支

1941 年:汉阳式 31500 支,中正式 7000 支,合计 38500 支

1942 年:汉阳式 46600 支,中正式 17000 支,合计 63600 支

1943 年:汉阳式 33100 支,中正式 34000 支,合计 67100 支

1944 年:汉阳式 350 支,中正式 64500 支,合计 64850 支

1945 年 1-8 月:中正式 53000 支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一一年式軽机関铳)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的一种 6.5 毫米口径轻机枪,因于 1922 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定型成为制式装备而得名。因其枪托为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故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轻机枪有两种:仿瑞士启拉利式和仿捷克 ZB26 式。

仿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于 1939 年停产,从抗战爆发至 1939 年停产共生产约 1900 挺.

ZB-26 轻机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中国自从二十年代开始购买和仿制 ZB-26 轻机枪以后(在中国被通称为捷克式轻机枪),ZB-26 轻机枪很快成为从中央军到各派军阀军队中步兵班排的绝对的火力支柱。该枪弹匣位于枪身上方,在国产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见到这种机枪.1927 年 ZB26 式轻机枪开始进入中国,到抗战爆发时国民党已有多家兵工厂在仿制生产这种机枪。

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 8 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轻机枪约 4 万挺,历年产量如下.

1937-1938 年:仿捷克 ZB26 式 2000 挺,仿瑞士启拉利式 1600 挺,合计 3600 挺

1939 年:仿捷克 ZB26 式 892 挺,仿瑞士启拉利式 342 挺,合计 1234 挺

1940 年:仿捷克 ZB26 式 1324 挺

1941 年:仿捷克 ZB26 式 2440 挺

1942 年:仿捷克 ZB26 式 6000 挺

1943 年:仿捷克 ZB26 式 9391 挺

1944 年:仿捷克 ZB26 式 10900 挺

1945 年 1-8 月:仿捷克 ZB26 式 6000 挺

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有两种:24 式和 30 节式。

24 式重机枪:1888-1924 年,金陵兵工厂仿制过多种版本的马克沁式重机枪.1934 年德国向国民党赠送 MG08 马克沁式重机枪的图纸,由金陵兵工厂进行仿制,于 1935 年仿制成功,命名为 24(民国 24 年)式重机枪.

30 节重机枪:1921 年 10 月 10 日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美国勃朗宁 M1917 式重机枪(口径改为 7.92 毫米),正好是民国 10 年 10 月 10 日,顾命名为 30 节.抗战爆发后由于兵工厂搬迁等原因,30 节重机枪的生产几度中断.

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 8 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重机枪约 2 万挺,历年产量如下.

1937 年:24 式 626 挺

1938 年:24 式 1060 挺

1939 年:24 式 1971 挺

1940 年:24 式 2468 挺,30 节式 514 挺,合计 2982 挺

1941 年:24 式 1860 挺,30 节式 520 挺,合计 2380 挺

1942 年:24 式 1980 挺,30 节式 310 挺,合计 2290 挺

1943 年:24 式 2680 挺,30 节式 260 挺,合计 2940 挺

1944 年:24 式 2986 挺

1945 年:24 式 3063 挺,30 节式 1737 挺,合计 4800 挺

1934 年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大正 10 年(1921 年)式掷弹筒,但产量很少没有正式装备部队.1938 年底已迁往重庆的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在大正 10 年式掷弹筒的基础上改进试制出新的掷弹筒,命名为 27(民国 27 年)式掷弹筒,开始大量生产.掷弹筒可以看作是一种轻型简易迫击炮,口径一般为 50 毫米,和迫击炮相比省去了瞄准具和支架.由于没有瞄准具,只有经验丰富的士兵才能精确射击.1944 年随着 60 毫米迫击炮的大量装备,国民党停止了掷弹筒的生产,累计生产 40909 支.掷弹筒榴弹的停产稍晚一些,截止 1945 年 8 月累计生产掷弹筒榴弹约 150 万个.

掷弹筒的别名又叫超轻型迫击炮,主要装备二战中的纳粹德国和日本军队,口径在 50MM 以下,单兵携带,不占编制。在实战中,日军往往把毒气弹和榴弹混合使用,给中国抗日军民造成很大的杀伤。中国军队缴获掷弹筒后加以仿制,因根据地条件限制,无法给抛射筒刻上膛线,因此采用滑膛结构,为了不影响射程,抛射筒加长至 400 毫米。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曾大量仿制这种掷弹筒,给日军造成杀伤。枪榴筒的生产情况与掷弹筒相似,虽然抗战前便开始生产,但产量很少.1939 年国民党兵工厂研制成功新的枪榴筒和枪榴弹,命名为 28 式枪榴筒和 28 式枪榴弹,与中正式步枪配套使用,截止 1945 年 8 月累计生产枪榴筒约 6 万支,枪榴弹约 450 万个.

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兵工厂能够生产 82 毫米迫击炮和 150 毫米迫击炮.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停止了 150 毫米迫击炮的生产,82 毫米迫击炮的生产继续了下去.1940 年国民党兵工厂将库存的废旧 150 毫米迫击炮进行翻新改造,口径改为 152 毫米,命名为 29 式 150 迫击炮,翻造工作持续到 1944 年,具体数量不详.1942 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 60 毫米迫击炮,试制出 31 式 60 毫米迫击炮.1944 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 120 毫米迫击炮,试制出 33 式 120 毫米迫炮,1945 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 94 门.

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 8 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 60 毫米迫击炮约 5000 门,82 毫米迫击炮约 7500 门,120 毫米迫击炮约 60 门.

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 8 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迫击炮弹约 550 万发,其中大部份是 82 毫米弹.1944 年迫击炮弹产量 110 万发,为战时最高峰.

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历年迫击炮产量如下

1937 年:82 毫米迫击炮 710 门

1938 年:82 毫米迫击炮 1136 门

1939 年:82 毫米迫击炮 960 门

1940 年:82 毫米迫击炮 500 门

1941 年:82 毫米迫击炮 760 门

1942 年:82 毫米迫击炮 1381 门,60 毫米迫击炮 200 门

1943 年:82 毫米迫击炮 1140 门,60 毫米迫击炮 1100 门

1944 年:82 毫米迫击炮 1084 门,60 毫米迫击炮 2000 门

1945 年:82 毫米迫击炮 500 门,60 毫米迫击炮 2870 门,120 毫米迫击炮 94 门

抗战爆发前国民党的兵工厂可以生产山野炮和榴弹炮,不过产量很少.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干脆放弃了山野炮和榴弹炮的生产,集中力量生产需要材料较少的迫击炮.75 毫米山野炮虽然停产了,但由于此前国民党军队已经装备了大量的 75 毫米山野炮,因此 75 毫米山野炮弹的生产仍然继续了下去,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 8 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 75 毫米山野炮弹约 42 万发,最高年产量接近 12 万发(1943 年).

1938 年 5 月国民党兵工厂决定仿制德式 37 毫米战防炮,向德国定购所需技术资料,机器设备和钢材.由于交通受阻到货较晚而耽误了仿制工作,直到 1941 年才仿制成功,命名为 30 式 37 毫米战防炮,生产了 94 门后因钢材用完而被迫停产.1941 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 20 毫米高射炮弹,使用进口原材料生产,1943 年因原材料供应中断而停产,累计生产约 52 万发.1944 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 20 毫米高射炮,共制造 4 门.

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 8 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子弹约 11 亿发,平均每年 1.3-1.4 亿发,而战前的 1936 年子弹产量 1.28 亿发,由此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国民党子弹生产能力基本没有增长.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手榴弹产量有较大增长,1941 年手榴弹产量 505 万个,达到战时最高峰.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 8 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手榴弹约 2700 万个.

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 5-500 公斤各种规格的航空炸弹.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 8 月累计生产航空炸弹约 3000 吨.

抗战爆发后为了防御日军进攻,国民党需要大量的地雷,为此建设了专门的地雷生产线,地雷产量大增,1937 年 7 月至 1945 年 8 月累计生产地雷约 80 万个。

【2】、来自网友【又见叶飘零的飘零驿站】的最佳回答:

二战时期中国的武器还是挺杂的,被称为万国牌,给后勤维护造成很大的麻烦,零件不通用,弹药不通用,子弹是打一发少一发,武器是抗争的基础,中国的抗战如此艰苦,跟装备也有很大的关系。

国军装备以国产仿制的德械和进口为主。

国产仿制的德械最著名的是汉阳造和中正式,汉阳造,原型为德国 1888 式委员会步枪,由于该枪存在着装弹退弹困难、抽壳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问题,1898 年德国军方采用毛瑟 1898 式步枪将其取代。该型步枪遂转售给土耳其、非洲一些国家和中国的清政府。1904 年,汉阳兵工厂对此枪进行了改进,去除了枪管的套筒,以上护木取代,刺刀庭改在前护箍下方,其他则参考了德国 1898 式步枪,改进了照门,通条改放在护木之中等。此枪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时代、北伐、抗战,虽有诸多不足,但对于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来说,这杆枪开创了新的时代。

中正式步骑枪为德国标准型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使用 7.92 毫米尖头型毛瑟步枪弹,正式名称为中正式步骑枪,最早在 1935 年由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 11 厂)组织生产,以取代国民革命军所装备的汉阳八八式步枪,因蒋中正而得名。从生产的角度而言,中正式步骑枪是中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领先汉阳造两代,领先日本三八式步枪一代,这枪在二战时期可以说是好枪,但产量不高,由 1935 年到 1949 年,中正式的总产量大约在六十万。这个数字与其他国家的生产能力来作比较,在 1917 年 8 月 1 日到 12 月 31 日之间,美国一共生产了 414,696 枝步枪。而一次大战期间,由 1916 年开始为英国代工至战争结束,美国一共生产了 2,506,307 枝 M1903 及 M1914 式步枪。这当然反应了当时中国工业能力的薄弱,兵工事业在事事优先配合,从业人员全力以赴的情况下,也只有这样的成绩。

毛瑟军用手枪,著名的驳壳枪,这款手枪有德国进口,也有中国仿制,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 大沽造船所、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 重庆武器修理所、 衡阳军械局等均有制造,还有些私人制造的。这枪在德国,在欧洲没市场,在中国是香馍馍,主要还是中国军队缺武器,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驳壳枪作为手枪则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国军精锐有手枪队,手枪团,八路军也曾组建过大量的手枪队。

ZB-26 轻机枪,对于火力缺乏的中国军队,ZB-26 轻机枪可以提供强大的火力压制,中国是使用 ZB-26 轻机枪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但采购了 ZB-26 轻机枪,而且大量仿造 ZB-26,根据捷克布尔诺工厂历史资料,1927 年-1939 年间,一共运送给中国 30,249 挺 ZB-26 轻机枪。ZB-26 轻机枪在中国的仿造和购买数估计超过 10 万挺,其中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兵工厂大约生产了 39,744 挺捷克式轻机枪,单单重庆的 21 兵工厂抗战期间就生产了 1 万多挺。

还有布轮轻机枪,英国产,就不详写了。

二四式重机枪,7.92mm 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是金陵兵工厂以德国造 7.92mm 08 式马克沁重机枪为蓝本在 1935 年仿制而成的重机枪。1934 年(民国 23 年),金陵兵工厂取得了德国 7.92mm 08 式马克沁重机枪的工作图纸。随即按图纸开始仿制,于 1935 年(民国 24 年)仿制成功并正式出品,列为国民党军队的装备,因为是民国 24 年仿制成功,定为“二四式”。此枪的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坐原理,冷却方式为水冷式。

20 式 82 毫米迫击炮,以法国布朗德 1930 年式 81 毫米迫击炮为蓝本略放大口径至 82 毫米而成的迫击炮,民国二十年(1931 年)测试后效果良好而委托在南京的金陵兵工厂生产。同年量产炮 180 门和弹药 15000 发。由于是在民国 20 年定型,故被称为二十式 82 毫米迫击炮。抗日战争后成为国军主要曲射步兵火力,支援国军作战,尤其打山地战,此种迫击炮由 1935 年至 1947 年共有 11,211 门出厂。

31 式 60 毫米迫击炮,,为抗日战争时期 50 兵工厂的产品,也是抗战时期中国生产数量最大的火炮。

DP27 轻机枪,苏联主要援助重武器。除此之外,还有苏联 1930 年型(1-k) 37 会毫米战防炮、1932 年型(19-k)毫米反坦克炮、1931/1938 年型 122 毫米高射炮、T26 坦克 BT 快速坦克。

博福斯 M1930 75 毫米山炮,由瑞典博福斯厂制造生产。与其他山炮相比,博福斯山炮最大的特点是构造精巧、分解灵便。

sFH18 型 150mm 榴弹炮,德国国莱茵金属公司与克虏伯公司在 1926-1930 年期间联合研制,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炮身,克虏伯研制炮架。该炮最大拖曳速度为 60 千米/小时,射速约为每分钟 4 发。sFH18 在二战中作为德军的主力重型野战炮,德军昵称其为“常青树”。1934 年我国国民政府从德国进口的第一批共 24 门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 32 倍口径的 150 毫米榴弹炮,1936 年国军又从德国进口了 24 门 150 毫米榴弹炮。

被译为春田步枪的 M1903 斯普林菲尔德式步枪,是美军在一战及二战的制式步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援助法案大量的 M1903 步枪装备中国军队,在中国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广泛使用。由于该枪外形、长短均与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中正式步枪(仿毛瑟 1924)相似,被中国士兵称为“花旗中正式”。

汤姆森冲锋枪,又叫芝加哥打字机,1924 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时,随行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曾配装了 18 支汤普森冲锋枪。1938 年,美军采购 M1928A1 式汤普森冲锋枪作为制式装备。同期,中国太原等地的兵工厂开始仿造 M1921 式汤普森冲锋枪。

M2 型火焰喷射器,是美国的一个单兵携带及背负式火焰喷射器,并首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使用,是 M1 和 M1A1 火焰喷射器的后继者。远征军有装备,对于坚守于洞窟阵地或是丛林之中的日本陆军是非常有效。

除了这些,还有从日军那里缴获来的武器,还有从法国进口的武器,但主力是国产汉阳造、中正式步枪,捷克 ZB—26 轻机枪、82 毫米炮击炮,所谓的德械师、苏械师、美械师,都是打了折扣的,总体来说,国军的装备不足,某些武器上领先日本,但整体实力远不如,尤其是重武器,虽然也有进口,但是数量严重不足,空军、海军远远落后于日军。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