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六盘水为什么叫六盘水?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30 12:24:31 4次浏览

关于问题六盘水为什么叫六盘水?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yyanxux1024】的最佳回答:

“六盘水”这个专名是一个组合性区域概念。1964 年,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国家计委和煤炭工业部经过调查比较,决定在贵州西部煤藏丰富,分别隶属安顺地区、兴义地区、毕节地区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建立煤炭基地。取三县的首字相连,“六盘水”这一专名从此诞生。同年 11 月,设建设指挥部。1967 年 10 月,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成立,六盘水开始成为一个行政区,下辖六枝、盘县、水城县三个特区(三个特区成立于 1965 年 11 月,时称矿区,当年春分别从郎岱、盘县、水城及临县西地为各特区辖地)。特区是政企合一试点,接受煤炭工业部和贵州省双重领导。1970 年 12 月,三个特区分别与郎岱、盘县、水城三县合并为新的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同隶属六盘水地区。1978 年 12 月,地区改为省辖市。1987 年,经国务院批复,撤销水城特区,设立钟山区和水城县。“六盘水”成为专名至今不过 41 年,建市仅 27 年,国内外许多人但知“六盘山”而不知六盘水,这并不为怪。作为贵州西部重镇、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的“六盘水”定会名扬天下。

  六枝

  “六枝”作为地名始于清雍正在贵州大规模改土归流之际。雍正九年(1731 年),清廷以郎岱长官司陇氏地、西堡长官司沙氏地、西堡副长官司温氏地并永宁(今关岭县)一部分地设立郎岱厅。厅设流官后,将属地划为七枝:郎岱为本枝居西南隅,正北为下枝,正东为西堡枝,西北为上枝,东北为化处枝,东南隅为木岗枝,上、下、本、西堡四枝之间为六枝。道光年间七枝改为十里,六枝作为集镇名被保留下来,并成为十里之一时合里的治所。民国以后,这里一直是区署驻地。解放后,随着公路、铁路的贯通和煤矿的兴建,六枝的经济区位优势逐渐凸现。1960 年 5 月,撤郎岱县,设六枝市,市机关驻六枝下营盘。1962 年国民经济调整,大部分煤矿下马,六枝改市为县。1965 年“三线建设”兴起,11 月六枝矿区成立,莅年 2 月改名六枝特区,六枝县复名郎岱县,机关迁回郎岱。1970 年 12 月郎岱县与六枝特区合并,其后仍称六枝特区。

  盘县

  盘县历史悠久,其地唐时曾置西平州(以“盘”为名当与北盘江有关,北盘江彝族称“濮吐诸衣”,“盘”字读音与“濮”相谐)。唐玄宗天宝后,南诏反唐,原盘州地成为南诏东鄙,由东爨乌蛮(彝族先民)七部落居之。其后,爨蛮阿宋逐诸蛮据其地,号于矢部酋长归附元朝,被命为于矢万户,至元十三年(1276 年)改普安路总管。尔后,自元至清,中央王朝在其地设置的招讨司、宣抚司、安抚司、府、军民府、州、直隶州、直隶厅等政区,一直沿用“普安”之名。“普安”作为地名,来由于濮人有关。便称其居住之地为“普(濮)安”,彝语谓之“濮吐仲益”。清宣统六年(1909 年),普安直隶厅恢复古名,称盘州厅。其原因应当是为了与清顺治年间于普安州地设立的普安县相区别。民国二年(1913 年),盘州厅更名盘县。1970 年,盘县与盘县特区合并为盘县特区。1999 年 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盘县特区,设立盘县。

  水城

  “水城”之名始于雍正十年(1732 年)。今水城县境,明代为水西宣慰司辖地,清初为大定(今大方)府辖地。雍正十年,因军事需要在水城坝子下钟山西麓筑土城,城濠外四面皆平田,春夏河水暴涨,田埂隐没,上下数十里渺渺然若湖海,故得名水城。城四围女墙曲折环抱,形如荷叶浮水,故又名荷城。雍正十一年(1733 年),为开采转运黑铅,划大定府二里地置水城厅,移大定府通判分驻其地。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因黑铅解额浩大,厅辖地小,夫马不敷,再拨平远(今织金)州三里地属之,同时增设大定府照磨一员辖佐通判掌理铅务。民国 2 年(1913 年),水城厅改为水城县。1970 年,水城县与水城特区合并为水城特区。1987 年 12 月,撤销水城特区,分设水城县和六盘水市钟山区。

  钟山

  “钟山”之名缘于上下钟山。上钟山位于水城坝子西端“盘踞平岗,横空独秀”。下钟山位于水城坝子东端,“巍峨特立,形如覆钟”。“双钟扑地”是旧时荷城八景之一。六盘水市成立时未设区,按常规不设区的市一般是县级市。1987 年 12 月设置钟山区后,六盘水才名副其实地成为设区的市(省辖地级市)。自此,钟山区逐渐成为六盘水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信息、金融的中心。

  县以下的地名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居民点取的名称。翻开地图,密密麻麻的都是地名,能保存下来的地名许多都包含着历史文化的内涵。千百年后,时过境迁,当历史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逐渐消磨,甚至不同的语言也相互融合之后,许多地名却保留了下来。地名的这种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较好地保存了历史文化的某些本来面目。探究这些熟知地名的来由,对我们解读地方历史文化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本市境内大部分地名源于山川河流、地形地貌或物产厂房等,如大山、高山、尖山、高石、红岩、滑石板、峡沟、关门山、垭口、岩脚、坪地、西冲、干河、响水、大河、断江、滥坝、鱼塘、麻窝、炭山、银山、银沟、盐井、杨梅、木果、蒿枝、新窑、瓦厂、纸厂、老厂、铧口寨等等。这些地名从字面上就可理解其意,除了能反映地域特色外,没有太复杂的文化含义。另一些地名由统治者按自己的政治理想或道德规范冠名,如水城厅清代的常平里、永顺里、时丰里、岁稔里、崇信里;郎岱厅清代的乐善里、岁稔里、物阜里、财丰里、敦孝里、笃行里、明让里、崇正里、时合里、家仁里,民国时期的中庸、开化、六合、济民、长寿、宪章、法治、治安、明礼、仁爱、崇德、敦厚,俗美等乡。这些地名固然有文化含义,却是一些没有特点的空洞概念,似乎用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并极易重复。历史并不买账。随着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的变迁,这些地名多已被人遗忘。盘县以此框框取的地名要少一些,解放前区一级有“归顺”、“民权”、“忠义”等,解放后“归顺”改为“民主”,“民权”改“鸡场坪”,仅“忠义”保留至今。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改名成风,“东风”、“红旗”之类地名泛滥,结果都不长久,其教训值得记取。至今,全市 98 个乡镇名称中,带有政治和道德色彩的大概只有忠义、民主、新华、新民等几个了。

  六盘水境内如前所述历史较久、文化内涵较深的地名不少,兹分类述之。

  1.生肖地名

  十二生肖是中国古代用来代表地支以纪年、月、日的特征动物,对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在民间,每人都认定其中一个作为自己的属相,这是用来纪年。生肖用于地名却用来纪日六盘水历史上商品经济委不发达,从明初始有赶场的习俗。场即贸易的集市,大多 12 天为一期,也有以 6 天为一期的。某地如果在子日这天赶场,这个地名便被称为鼠场,如果丑日这天赶场,便被称为牛场,如此类推。明洪武年间普安州的十四营中,就有三个分别以狗场、鼠场、鸡场为名。现今 98 个乡镇中,以生肖场市名为名的还有六枝特区的龙场乡、牛场苗族彝族乡,盘县的马场彝族苗族乡、鸡场坪彝族乡、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水城县的猴场苗族布依族乡、鸡场院布依族彝族苗族乡、龙场苗族白族彝族乡、顺场苗族彝族布依族乡。乡镇以下以生肖场市名为名的村寨则更多。有人或许会问,顺场之“顺”并非 12 生肖吧?其实“顺”是蛇的代称,“蛇”、“折”同音,做生意的怕折本,因而忌讳“蛇”字。同样,因忌虎而将虎场称为“猫场”,有的还以“朱、珠”代猪,以“阳”代羊,以“久”代狗,以“基”代鸡,等等。

  2.移民地名

  在盘县的地名中,带“屯”字的特别多。现作乡镇名的有刘官(屯),其余的有赵官屯、顺居屯、薛光屯、郭官屯、杨旗屯、大屯、彭家屯、华屯、申家屯、张官屯、杨家屯、高官屯、支家屯、高家屯、松定屯、马家屯、许家屯、鄢官屯、吴官屯、王官屯、城溪屯等等,共几十个。这些屯多在云贵间驿道干线上。以“屯”为通名的地名,其来由当与明代屯田制度有关。明初,云南仍在元朝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统治之下,其自恃地险路遥,不肯投降。待全国稳定后,朱元璋决定用武力统一云南。当时,普安路(今盘县)为云南地,傅友德攻克后即留兵戍守。云南全部平定后,明朝在贵州遍设卫所等军事机构。普安卫地当云贵之襟喉,系驻防重点,设原额旗军 13777 名,是贵州 24 卫中兵额最多的一卫。卫下设所、所下还有更小的军事设施。卫、所之地皆的屯田,通常是“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屯种自食的军屯都有固定的戍所,军籍世代相传,官兵俱有家室。设屯之处多为未有村寨的荒地,于是带有军屯色彩的地名应运而生,当然也不排斥有旧名被新名取代的情况。尔后,屯田制度大兴,除军屯之外还有民屯和商屯。屯田原则是“移民就宽乡”。所谓“调北填南”、“以糊广填贵州”即是此原则的具体化。贵州西部本是地广人稀的“宽乡”,盘县又地处云贵襟喉,自然成为屯田重点。以屯为名的村庄应是当时从外省人口稠密的地区(窄乡)移来的军民建立的。地名中有“官”字的,该地军事首领多是千户、百户;军籍是世袭的,因而在地名前冠以该官员的姓氏。地名中不带“官”的,也许是民屯或商屯。明中叶以后,屯田制度衰微了,这些带“屯”字的地名却留下来成为我们追寻明代屯田制度的一点线索。

  3.军事、驿传地名

  如前所述,卫所制度是明王朝初年开发边疆、巩固国防的重要举措。今盘县境因处于通往云南驿道的干线上,因而设有普安这个今贵州境内最大的卫。该卫洪武十五年(1382 年)成立时领五千户所,二十二年(1389 年)添置乐民、平夷二千户所。次年将平夷千户所改为平夷卫,改属云南都司,又增安南、安隆二千户所。其后又增高新兴、新城二卫。如今,尚属盘县地域的还有乐民所、平夷所。乐民所在是乐民镇的驻地,平夷所是平关镇的驻地。

  普安卫还设有新兴堡、湘满站、新兴站和亦资孔站(元代驿传制度称“站赤”,明清以后省称为站)。按明制,一般 60 里设一驿、站,10 里或 20 里设一递铺。驿、站、铺都属军事系统,然而各有分工,传官文书为驿,运粮饷为站,递军报为铺。如今尚属盘县境的还有湘满站、新兴站和亦资孔站(元代驿传制度称“站赤”,明清以后省称为站)。按明制,一般 60 里设一驿、站,10 里或 20 里设一递铺。驿、站、铺都属军事系统,然而各有分工,传官文书为驿,运粮饷为站,递军报为铺。如今尚属盘县境的还有湘满站、亦资孔站。二站以后都改成驿。湘满驿在老县城内。亦资孔驿此后曾设巡检司和分县,解放后也曾是区、乡驻地,现在红果镇境内。

  湘满驿、亦资孔驿一直是滇黔驿道上的重要驿站。滇黔驿道路径在清雍正六年(1728 年)以前由今普安县三板桥入今盘县境,然后经革纳铺(今英武乡驻地)、软桥哨、撒麻铺(今旧普安)、水塘铺、百家坑、湘满驿、云南哨、海子铺、大坡铺(今沙坡)、蛾螂铺、亦资孔驿、平夷所到胜境关入云南。雍正七年(1729 年)该驿道改经郎岱(在其后的郎岱境内有郎岱、那当二驿)毛口河入普安州境,入今盘县境后经杨松、旧营、朱昌河、高家屯,至蒿子卡与原道相接。民国 25 年(1932 年),滇黔公路通车,驿道告废。驿传的历史在市境有几百年,这段历史留下一批带有驿传色彩的地名以上带“铺”、“哨”的便是。如今,有的地名变了,“铺”字、“哨”字,特别是“驿”字,往往被省去,驿传的色彩已看不出来了。

  与军事有关的地名还有营、塘等。一般来说,驻兵的地方称营,于是许多驻过兵的地方名称中都带有营字。市境带营的地名不少,如营盘、上营盘、营脚、万营、马路营双营、中营、佐家营、新营、旧营等,这些地方什么时代驻过兵,驻什么兵,需要具体考证。而明初便有的普安州的“营”,则是彝族土司的一种基础政权组织。普安州十二营,实际是十二个支系头人的十二块辖地。营的组织为军事与行政合而为一,地域与血缘相结合,土民既要当兵又要纳粮。几经变迁,现在其地还属盘县有五营:簸箕营(今保基乡)、归顺营(今民主镇)、狗场营(今联强,属保田镇)、毛政营(今沙坡,属红果镇)、普陌营(在今滑石乡)。这几营是切不可与朝廷或团练扎兵的营相混淆的。

  “塘”也值得注意。清军进入贵州时,即派绿营兵驻守各地,其编制分为标、协、营、汛四级。塘,是汛兵设卡守望的地方,汛兵兼有传递和防守驿道、护卫行人的职责。这种最基层的军事设施星罗棋布。如朗岱协当时就设有 10 汛 29 塘,其中大道 6 塘、僻路 19 塘、借地所设 4 塘。尽管营汛在进入民国后即已废除,但市境许多当初设塘之地已形成带“塘”字的地名,并被沿袭下来。如黑塘、头塘、二塘、三塘、猴子塘、洒志塘、抵耳塘、半坡塘、叮哮塘等。百年过去,许多地方“塘”字也已被省去,其愿意已鲜为人知。

  4.少数民族地名

  今六盘水市境历史上“向系土司居之”。在清中叶之前,少数民族人口多于汉族人口,即所谓“夷多汉少”。最早的居民是濮人(仡佬族先民)。魏晋南北朝以后,东爨乌蛮(彝族先民)大量进入市境,征服濮人并占据其他,成为今市境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越人(布依族、水族先民)秦汉以后从两粤北渐,苗族唐宋后从东陆续迁入。以后又有白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移入。各民族在市境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市境民间有“高山苗,水仲家,不高不低是彝家,仡佬族住在石旮旯。”的说法。千百年来,各民族迁徙情况非常复杂,但每个民族定居较久之处都留下的批带有本民族色彩的地名。

  濮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地名中多带有 pu 音。这一点前面谈到普安的来由时已谈到过。此外,如“普古”,彝语意为“濮人的家园”。十二营中的普陌营,原先也应是濮人居地。大方白腊乡有一地名“濮坑底”,在彝语中其意是将征服的濮人留下不杀,让其服役劳作。六枝特区的老卜底,不知是否含有此类意思。

  比较肯定的是,以“那、板、波”或与之偕音的字冠首的地名,与布依族关系密切。这一类名称在六枝特区历史上特别多,现在也还不少。如那克、那固、那未、那玉、那哈、那秀、那当、那社、那海、纳骂,板照、板海、板亭,波柞、波凹、播东、播洞、波渡、播雨、播改等。原来,在壮侗语(布依语属壮侗语系)中,“那”是水田,“板”是村,“波”是何。壮侗语的构词方法是通名前置,这一点与汉语是相反的。布依是“水稻民族”,喜居水边,他们聚居的地方以这些字作地名自然很常见。实际上,这类地名分布很广,从广西往西,北至云贵南部,南一直到泰国境内,都很容易地找到。盘县、水城也有类似地名,如盘县玛依乡的波车、羊场乡的纳木,水城红岩乡的波浪等,只不过较少而已。广西的百色,当地音读音 bose,照贵州话读音可能会写作“波色”。

  “嘎”字,是市境地名中常碰见的字,过去往往写作“戛”。“戛”读音为 jia,显然有误。“嘎”的意思,有人说是山间平地,有人说是垭口,有人说是大寨子,本人也莫衷一是。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绝不是来自汉语。究竟来自何民族,其准确意义是什么,还有待专家研究。“箐”字多见于苗族居住地名中,其意指原始森林,苗族传说言其祖先迁来之初就居住在黑洋大箐。箐大约与苗族先民的历史遭遇和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5.传说地名

  钟山区原有个观音山镇,现已并入老鹰山镇。观音山并无寺庙,其山也没有形似观音的山石,为何得此名呢?《水城厅采访册》和《水城县志稿》俱有记载,说是,因凿银矿,山将空陷,有美女至厂前冬卖桃。众出观,山遂陷,女忽不见。出硐者生,未出者死。始知观音显圣,故名。

  六枝过去有个化处枝,其地现在有个化处矿,邻近的普定县有个化处镇。化处这个地名也有传说,见于《郎岱县访册》。说一僧名天问,河南陈州人,崇祯间官于湘。明鼎革,弃家室妻子遁于黔中,不道姓名。桂邸败状闻,遂削发为僧。时常往来于城市,与士大夫诗酒唱和,高雅绝伦。郡中名流争相纳交。居恒忧容满面,未尝一笑。年八十:绝迹城市,在寺礼佛诵经外,惟伏案著书。及百岁始下山沿化,家丐一薪负,积山侧。一日,厝火积薪下,持木鱼端坐其上,焰熊熊然犹诵经不绝。愈时火熄,竟随薪化。是日,其徒智能自滇返,遇僧于板桥。徒请偕还,不可。将别,谓其徒曰:“寺产据置某处,来时未与众言。并遗双屐禅榻下,不获携来赠汝。”徒归,始知其师化去,视据与屐悉如所言。徒众诸檀越闻智能言,惊叹不已。遂于化处为坟,坟前建寺,曰仙人寺。化处以此得名。后人得睹遗诗,格律颇近盛唐,惟哀思抑郁,满纸亡国之音,令人不堪卒读。

  其实,象这样的传说,民间还多,爱好者如常到民间多找耆老攀谈,一定大有收获。

【2】、来自网友【独好】的最佳回答: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地处贵州高原的六盘水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城市,是当年大三线建设的产物。

1964 年 5 月,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加强基础工业和备战的指导思想,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战略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

决定把沿海工业向西南(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迁移,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力量,用两、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投资千余亿元,在西南、西北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建成以攀枝花(四川渡口)钢铁基地为中心,及相应的交通、煤炭、电力、建材与有色金属(铜、铝等)工业基地,为了长期备战同时还安排了配套齐全的军事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基地,使地处战略后方的大三线成为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行业配套、独立生产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宏伟壮观的战略规划。

1964 年 6 月,国家计划委员会、煤炭工业部按照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开始对西南三省 19 个矿区进行实地考察,结果认定地处贵州西部的六枝、盘县、水城矿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7 月在四川西昌召开的西南三线建设长远规划会议上确定六(枝)盘(县)水(城)煤炭工业基地为三线建设重点配套项目。

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委、经委和煤炭部等还在北京、重庆、贵阳、昆明、成都、渡口、会里等地开会讨论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建设的问题。总的布局设想是按照当时六盘水矿区的精查储量(87 亿吨),先在六盘水安排 1 千万吨左右的设计生产规划,经过 10 年努力后,在六盘水周围逐步扩大建设规模(如纳雍、织金等地),最终建成具有 2-3 千万吨生产能力的煤炭工业基地。不仅要保证攀钢用煤,而且能解决南方各省(如两广、两湖、江西等)长期用煤必须“北煤南运”的重大压力问题。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了落实毛泽东同志“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全国各行各业和国家各个部委都投入了大部或主要力量,积极参加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具体工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即为三线建设的主要工业布局和建设规划奠定了基础。

国家煤炭部、铁道部、交通部、冶金部、建材部、水利电力部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兵分别奉命派遣大批地质、设计、施工队伍开进六盘水地区,到 1966 年 7 月止,已集中了 7 万多人的建设队伍,加上地方支援力量,共有 10 万余人投入了六盘水开发会战。

在建设方式上采取了用大兵团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在领导体制上采取建立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等各级战斗指挥部及党的组织,建立矿区人民委员会,实行党政一体、高度集中、政企合一、工农联盟的办法,同时借鉴国外托拉斯的经验进行管理,还采用了将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工改兵)的办法;

在指导思想上以解放军和大庆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上采用先进技术,生活上因陋就简。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富春、彭德怀、李井泉、余秋里、谷牧、程子华、吕正操等先后到六盘水矿区视察,对六盘水的建设作了重要指示。所有参加六盘水会战的干部职工,在毛泽东同志指示的鼓舞下,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以极高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创造了惊人的业绩。

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荒凉落后的六盘水地区就开工了矿井 12 对,生产能力达 825 万吨;洗煤厂 4 个,洗选能力 410 万吨;还建成了为其配套的机械制造厂和修配厂、电厂、矿灯厂、火药厂,以及矿医院、总仓库、水源、铁路专用线、公路等等。在重点开发六盘水煤田的同时,西南环线成都-昆明、重庆-贵阳、贵阳-昆明三条铁路开工建设,水城钢铁厂、水城发电厂、水城水泥厂等冶金、电力、建材工业迅速兴起。  

正当六盘水三线建设初步取得成果,各项工作开始走向正规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运动暴发了,六盘水被戴上了“黑样板”的帽子,整个矿区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及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支援六盘水建设的解放军指战员共同努力,六盘水矿区的开发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73 年,历经 8 年的大会战基本结束,支援六盘水建设的部分单位、部队 3 万多人奉命调离。  

1975 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并开始抓整顿,煤炭部渡口现场会肯定了六盘水是三线建设的“红样板”,六盘水的开发建设又逐步恢复。到了 1978 年,六盘水矿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一个以煤炭为重点、包括冶金、电力、建材等工业在内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六枝、盘江、水城三个矿务局已建成矿井 22 对(投产 21 对),设计总能力 1120 万吨,建成洗煤厂 5 个,设计能力 491 万吨,建成了为煤矿生产服务的机械制造厂、矿灯厂、火工厂等;水城钢铁厂已达到年产 25 万吨生铁;水城发电厂年发电量已达到 5 万瓩;水城水泥厂已年产水泥 60 万吨。三线建设的伟大成果,为六盘水地方政权的形成奠定了坚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组织基础,为六盘水的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考虑到六盘水的长足发展和便于实行全面规划统一领导管理,

贵州省政府于 1975 年 5 月向国务院建议将六盘水地区改设为六盘水市(省辖市)。

1978 年 12 月 18 日,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天,国务院以国发(1978)264 号文件批复,同意将六盘水地区改设为六盘水市,辖六枝、盘县、水城三个县级特区。

从此,在党的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六盘水市的发展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