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李世民和赵匡胤不杀开国大臣?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7 10:42:17 3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李世民和赵匡胤不杀开国大臣?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我叫木子君】的最佳回答:

李世民和赵匡胤为啥不杀开国大臣?

说起来跟他们自己的地位环境有关系:一个是没必要。一个是杀不了。

先说说李世民,作为大唐的第二任皇帝,他根本没必要杀功臣,因为他自己就是最大的功臣。

李世民是唐国公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渊晋阳起兵以来,最大的功臣,非李世民莫属,他从晋阳起兵之时,就军功赫赫,而李唐建立之后,他更是成了救火队长,一路走来,被封为天策上将,手下有自己的一班文武大臣,比如说房玄龄、杜如晦,比如说秦琼、尉迟恭、李责力、程知节等人。可以说他在军事上的力量完胜当时的太子建成。

唐初的名将,多出自天策上将府,哪一个不是从他的手下出来的?

论战功,哪一个有他大?论实力,哪一个有他强?

连勇力天下无双的尉迟恭,都是李世民亲率玄甲队,追 了几天几夜打服的。

这份底气,除了后来的朱元璋和教员,还有谁有?

比起朱元璋,李世民背后是整个李家,也就是《大唐双龙传》里的李阀

除了个人的能力之外,李世民比朱元璋更有底气的是,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站立着整个李家。

太原李家,本是北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的后代。

李渊是杨广的表弟,够腹黑,也有足够的勇气。

他的射术无双,雀屏中选,抱得了美人归。李渊的家风很好,他的儿子个个都是有才之人。

李世民不说,军事能力在开国皇帝中属于前几的人物。

长子李建成,有长者之风,在行政和后勤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军事能力不亚于李世民,曾经建立了娘子军,在李渊进入长安时立下了大功,死后以军礼下葬。

而李氏的宗室,比如说李神通、李孝恭,李道宗,都是一时之牛人。

自己家人才济济,所以哪怕后来李世民登基,他也不怕所谓的权臣,也没有必要杀功臣。

李世民和手下的大臣相比,他更有年龄优势

从李世民的成功经验,我们发现出名要趁早,创下事业也要趁草,与手下的功臣相比,李世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年龄。

16 岁时,就曾经跟着李渊到塞外打突厥人,当年还随云定兴到雁门关去解救隋炀帝。

18 岁时,李渊任太原留守,高君雅、王威为副留守。李世民率精兵解救被甄翟儿农民军围困于西河雀鼠谷的父亲。

而他登基成为皇帝时,也不过 27 岁,正是一生最好的年华。

相比他手下的名臣名将,大多数已经人过中年,没有了子孙继位的威胁,他为什么要杀大臣呢。

总之,李世民的年龄、功劳、实力和家庭情况,都处处占优,他有足够的优势,没必要通过杀掉大臣来保持或者维持自己和后代的统治地位。

相反,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最大的原因是他的实力不够

五代之后,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不敢杀大臣,而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原因,是实力不够。

在皇帝中,赵匡胤的江山得到最容易,柴周世宗早逝,江山在孤儿寡母手里,赵匡胤借口出征契丹,走到陈桥驿时,被手下的兵士黄袍加身,成了皇帝。

做了皇帝的赵匡胤,面对手下的骄将悍将,也害怕他们有样学样,也来个黄袍加身,取代自己。

为什么呢,因为宋朝承自五代十国,当时的兵变和黄袍加身的事例太多。

就比如赵匡胤的前东家,柴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就是被人黄袍加身的,而在这之前,兵变可以说层出不穷。整个五代十国的历史,也就是一个兵变的历史。

在这样的情况下,削兵权就成了很急迫的事情,但实际上除了赵匡胤之外,石守信等几个军头的实力也很强。

比如说石守信当时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当时任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高怀德当时任殿前副都点检,王审琦当时任殿前都指挥使,这四个职位是当时禁军的最高职位了。

这些大将手下有兵权,一旦乱起来,对刚刚建立的大宋是很大的打击,也很有可能当时的其他几个国家,趁着他们的内乱,趁虚而入。

总之,想要来强硬的手段不可行,所以只能怀柔,才有了后来的“杯兵释兵权”。

为什么赵匡胤不杀功臣,最大的原因是各个功臣手下都有兵权,赵匡胤承担不起杀功臣带来的后果而已。

结语

在网上有一种言论,那些不杀功臣,善待功臣的开国皇帝,比如说秦始皇,比如说李世民、赵匡胤都出身于贵族,有修养,有气度; 而草民出身的刘邦、朱元缺乏这种贵族气质,才会办出狡免死,走狗烹的事情来。

其实未必,李世民、赵匡胤未必多好,刘邦朱元璋也未必多坏,只不过他们手里的牌不同,面临的局面不同,才造成他们截然不同的应对办法而已。

另外,为什么杀功臣,除了皇帝的原因,一些功臣居功自傲,摆不清自己的位置也有很大的关系,不是吗,我是木子君,记得关注我哦。

【2】、来自网友【大虾风轻扬】的最佳回答:

在中国封建王朝当中,很多朝代的开国皇帝在辛辛苦苦打下天下以后,都会选择将一同打天下的有功之臣有选择地诛杀一批,以便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也有少数例外的皇帝,比如虽为大唐第二任皇帝,却是在王朝开创过程中立功巨大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这两人都没有选择诛杀功臣,是君臣和谐的典范。

为什么开国皇帝多数会选择诛杀开国功臣?

在封建王朝时代,君权和臣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君强则臣弱,君弱则臣强。皇帝希望大权独揽,一言出而四方景从。而大臣则希望自己不是纯粹是执行者,渴望能得到足够的权利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只有找到平衡点,或者说一方手腕太强完全压制了另一方时,才会出现和谐共存的局面。很多开国皇帝比如朱元璋之所以会诛杀开国功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个平衡没找到,或者说双方在实现和谐共同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必要代价。

除此之外,杀开国大臣的原因,还有以下两个:

一、为下一任皇帝上位铺路。这种情况下多数是因为开国皇帝年纪比较大,担心自己活不过那些开国功臣们。下一任的皇帝威信或者能力不够,不足以震慑这些骄兵悍将,为了江山永存,自然要杀掉一批旧臣,让下一任皇帝培植自己的亲信,保证江山稳固。

二、开国大臣在很多出身底层,突然大富大贵后无法保持本心,骄奢淫逸,横行无忌,多有不法行为。比如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很多都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穷苦兄弟,自认为江山打下来以后,有自己的一份功劳,前期吃了太多苦,王朝建立后就到了享福的时候了。他们和一起打天下的皇帝太熟悉了,缺乏必要的敬畏之心,自认为凌驾于律法之上。为维护江山社稷的稳定,这些人必然要成为牺牲的对象。

三、很多开国大臣不愿放权,与皇帝矛盾激化。皇帝还不差饿兵,打天下的过程中,自然不可能事事都由开国皇帝亲自来做,很多时候都是需要放权的。但到王朝建立后,权力过于分散并不利于王朝稳定,为了加强皇权,自然需要收拢原本分散出去的权力。有些开国大臣习惯了大权在握的感觉,不愿放权,自然会和皇帝产生矛盾,没有和平解决的办法时,流血牺牲就在所难免。

四、开国皇帝自己的处事态度、能力和胸怀问题。有能力驾驭群臣,自然会通过正常的手段来加强皇权,巩固自己的地位,不用通过杀戮的方式来破坏君臣关系。

李世民和赵匡胤不杀开国大臣的原因

我们先来说说李世民为何不诛杀开国大臣。

唐朝是公元 618 建立的,唐王朝建立时,李世民只有 20 岁,虽然不是嫡长子,但因为具备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了迅速统一全国,消灭众多的割据势力,李世民的父亲李渊还是给予李世民开府建牙的权力,授权李世民组建天策府,收拢了一大批能臣猛将。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以其自身能力和杰出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了这些优秀的属下,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后,李世民仅仅只有 28 岁,可以说比绝大部分的开国功臣都要年轻得多,短时间内完全不用考虑皇位传承的问题,自然不用杀功臣来为自己后代铺路。李世民自身能力强大,对驾御这些有功的部下有充分的自信,自然不需要通过杀戮的手段来树立自己的权威。掌握大权的功臣中,除了少部分是李渊留下或者是收服的李建成的旧部外,大部分主要职位都是他的亲信嫡系,在长期的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自然不会轻易动手杀人。李世民在位二十余年,也只诛杀了有造反举动的侯君集和张亮等人,其他功臣他一个都没杀。

再来说说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北宋之前是五代十国,那是一个城头变换大王旗,换皇帝如同家常便饭的混乱年代。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恭帝柴宗训手中夺得江山,建立了北宋王朝。

在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就已经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禁军的最高统帅。他吸取此前诸多朝代政权变换频繁的教训,在政权稳定之后就通过杯酒释兵权,将跟随他打天下开国重要武将的权力收归己有,给予这些人充分的退休待遇,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这些人手中无权,对皇权自然就没有了威胁,杀之有害无益。

赵匡胤又通过各种改革措施,大大削弱武将的权力,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强化文官的职权,采用强干而弱枝的办法加权了中央集权。又通过设置地方转运使,通过控制财权的办法削弱了地方大员的权力,彻底解决了地方威胁中央的隐患。

赵匡胤在位期间,最为强大的禁军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武将已经失去了威胁。而文臣则完全没有能力威胁皇权,杀之何益?被他通过杯酒释兵权之法解除了权力的武将,很多都是他发迹之前结交的兄弟,没有了权力,自然不需要刻意提防了。

其实杀不杀开国大臣,这要跟当时的社会形势、权力的分布情况,皇帝的能力、胸怀格局都众多因素有关。开国功臣未尝没有和皇帝和谐共存的可能。

喜欢 (0)